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的根本因素呢?查了查资料 ,生产力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改造从而创造财富的一种作用力,也可以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
其中,科学技术是渗透于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基本要素当中,会使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的素质产生巨大的变革,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力量。
因此,生产力不是基本要素,而是推动基本要素发生作用的推动力!
有这样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虽然不是基本要素的一员,却是影响、改造基本要素的一种推动力,是促进基本要素之间发生作用,进而创造巨大财富的一种力量。
一个商人来到一个城市,会想去了解什么呢?这个城市的主要生产力,农业?工业?服务行业?或者具体了解这个的城市主要的劳动对象是什么?如某某农作物、某某商品、某某服务。
若发现有利益可得,便会思考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或参考的?其劳动产品若除去运输费用是否还有利益可得呢?
如果是一个刚上任的政府领导,来到一个城市,他可能会先了解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系统,即三个基本要素,会从自己已有的从政经验中去寻找方法。
具体会从有类似生产资料的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经验中去寻找方法,变革城市的生产力要素。又或者利用当地科学技术和引进人才去改革生产力的三要素 ,从而提高该城市的生产力水平!
从一个商人的视角,或者从一个政治家的视角,又或者从一个考古学家的视角,不同的个体,来到同一个城市,看到同种景色和山水,却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
“教育”也是一样,并不是课堂呈现什么内容,学生便会关注什么。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她会关注什么 ?在关注的过程中具有那些“个性”特征呢?
正因为“个性”的存在,教育也就不是机械的教书活动,世间万事万物通过“个性”的反映会呈现缤纷多样的内心世界!因此,一百个学生,其心理就像一百个魔法镜子,所反映的内容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也恰恰因为“个性”的存在,教育便不能简单地通过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 和 “学习结果” 去判断教育的成效!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单纯地学习教育学 ,也要去了解心理学,了解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学生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是怎么发展的。比如,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素质、学习方法等都会影响知识的掌握程度。
回到生产力上,我们说:
教育是在社会的环境下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则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并通过“教育”活动影响和制约人的发展!
从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性质、培养目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便是由当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是能直接影响教育规模、教育投入经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任聘的一种社会力量!
比如,古代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雅典,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因为其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则是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的教育,其教育目的便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自古以来,教育活动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说白了,教育是在受到生产力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下,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种活动!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是国家统治阶级意识的一种体现,目的便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持国内环境的稳定。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但两者的发展并不是绝对的关联,存在相对的独立性。个性的存在,使得“教育” 这一社会活动变得复杂和多样,使得教育不完全地被 “社会力量”所控制和支配!
因此,“素质教育”被提出议程,提倡“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以人为本。
实质上,“个性” 的存在让人们发现 ,教育只有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发挥 “教育”的力量,才能充分塑造高素质人才,达到对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最近,新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的提出 ,一方面体现了对信息时代新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国与国之间关于新型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意味着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意味着拥有强有力的生产力!
教育的竞争,实质上,便是先进生产力的竞争,所谓“以人为本”,便不过是基于“个性”对于教育的影响,不得不去考虑的一个因素,促进“个性” 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人才,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