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者为中心导向的时代,人物对物质产品已不满足于拥有,而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注重人的存在,强调以人为本,使物称为人存在价值的一种证明。因此,注重品牌,注重功能价值以外的符号价值,精神价值,乃至注重个性,注重情感需求。
而这意味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已经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转变为对产品意向的心理满足,是一种追求感性意义和价值的符号消费。”
不知为何,在许多国内的设计理论著作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言论,他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而表现以人为本,主要的一个特征似乎就是注重个性,注重情感诉求,但这真的是以人为本吗?
同时他们还经常提出,“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已经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转变为对产品意向的心理满足,是一种追求感性意义和价值的“符号消费”,消费正变成一个“追求愉悦”的过程,而这些意义,感情,价值,个性等也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设计重点正转向符号化或“非物质性”即从物的设计转向于非物的设计,从一个强调形式和功能的技术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在线的人文文化。”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如果他们的观点成立,那么这个观点适用于哪一部分人群?还是说适用于整个社会?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设计师希望通过符号学来解决问题,和拓开设计的视野。但他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吗?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师希望围绕形式如何产生意义来进行方法论的探讨,那么这个方法论是符号学所独有的,还是说已经借由其他学科已经达成的?
“品牌是消费社会的一面旗帜,品牌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一种品味,一种格调,一种个性差异。品牌与消费者,企业之间有着某种固定的,有特色的联系,融合了许多特定的美好联想和回忆。她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给消费者某种心灵的归宿,更是企业设计师设计的方向,这些具有延伸性和遗传性的品牌因素(包括产品视觉表达等因素)是形成企业识别特征有形和无形的重要资源。
宝马,奔驰,索尼等企业的产品符号,风格鲜明,内涵丰富而深刻。他们的设计明显受企业品牌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认同,这种对符号设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单个产品由内而外的多个方面,而且还存在于有同一品牌的多个产品组成的产品群之间,与产品符号的(造型)风格意象关联性有关,这是企业产品符号最为现实和具体的语境,也是影响最直接的。
品牌及相关文化对企业和产品符号的设计具有导向和约束的作用,企业商业品牌的塑造不仅要求视觉符号,语言符号,行为符号等达到一致的传达与整合,而且要求产品符号自身在物质层面,虚拟互动层面和使用体验层面形成识别、互动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与社会市场的全面沟通,这种品牌的互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按照品牌互动理论涉及美学,文化,行为,感官等方面的理论。”
“从产品所处的多种关系来理解,产品符号的价值应是多样化的。包括功能价值,感知与互动价值,情感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只是造型和功能本身激发的,而是产品所处的人--物--环境--社会--文化的多种连接关系所形成的,他们使用符号的价值在产品自身,产品群,产品与社会文化间的多个维度发生传递和作用。因此,产品符号设计关注的焦点由“主客维度”转向“主体间维度”,由单纯的实用转变为对更广泛意义的探求和人的精神的表现。今天,则更注重关系的表达。 ”
大牌产品线往往庞杂,加上本身可以运用广告媒体为自己塑造形象;而小生意小企业则往往缺乏这方面的力量与必要--毕竟大家把产品本身稳定地塑造好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无力造梦。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符号学最适用于大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