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修了一門課叫做「清詞選」,一般人在想到詞的時候,第一直覺或許是宋詞,而我也是這樣。但是在修完這門課以後,我發覺清詞寫的也很好,只是一般大眾都對清詞不是很瞭解而已。在修這門課以前,我唯一聽過的詞人也只有納蘭性德而已。
在寫作上來說,我覺得最難的就是詩詞,因為他們必須要用字精鍊,要用極少的字數講述一件事情或是抒發自身的感想。也因為字數很少,所以可以預留極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套入自己的生活情境自由解釋。像我這種魯蛇就只能寫長篇大論的廢文,用最淺白直接的文字闡述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我少了一雙,文人的眼睛。
那是什麼?那是一雙可以看穿風景、可以看透情感的眼睛,藉由那雙眼睛,可以看到比表象更深層的本質,也因為那雙眼睛,再搭配上文人的寫作功力,才創造出許多留名千古的作品。而我可以看見的往往只是表象。
每每讀到那些清代詞人的作品,都會有些許的感觸,但卻無法完整的表達出來,化作文字寫出來也只能變成廢文,寫多了會發現用字遣詞都一樣,讓我覺得十分膚淺,這也是我要再加強的地方。或與其說沒有那雙文人的眼睛,倒不如說少了一顆「心」吧!對事物的體會、感觸若是沒有那麼深,就無法用文字把那種深刻的感觸寫下,也就流於膚淺。
為什麼要寫文章?因為文字,可以把瞬間化作永恆。有時候,聽到一件事或是看到某個景象,或甚至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沉思,總是會有些想法,一閃而過,就這樣咻一下就消失了,當你下次再想起那個想法的時候,發現已經不見了。也有些情感,只會短暫的留在心中,當下次回想起相同情境的時候,那種情感早已消失無蹤。而文字,可以把這些短促的瞬間化作永恆,把感覺與想法付諸文字,藉由一篇文章或詩詞保存起來。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讀詩詞的時候總是可以引發許多聯想。文章就像一個盒子,把作者的想法跟情感丟進去,藏起裡面,然後把蓋子蓋起來。閱讀文章的時候就是把蓋子打開,但是能得到多少東西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有時候,甚至會跑出盒子裡面沒有的東西,這也是文字的奧妙之處。
我真的超級崇拜我的滿文老師,除了滿文以外,他也會一點(我不知道是一小點還是一大點)蒙文跟藏文,還會日文。而且他不只是學識上淵博,他還走過大陸一些奇怪的鄉村部落,願意親自去走、去體驗。他說:「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雙眼睛」,多了一雙眼睛,就可以用更廣闊的角度去看世界。像是如果你不會滿文,你就永遠只知道「鴨綠江」,不知道其實是從滿文的yalu來的,而yalu是邊界的意思。因為懂滿文的緣故,所以有許多史料可以直接閱讀滿文文獻而不必訴諸於漢字,有很多穿鑿附會的傳說也因為會滿文而迎刃而解。像是雍正即位後,把胤禩和胤禟分別叫做「阿其那」和「塞思黑」,不少文獻把這兩個意思解釋為狗和豬,但是如果把自己的兄弟叫做豬狗,那不是也罵到自己的爸媽了嗎?其實「阿其那」和「塞思黑」根本不是豬狗的意思。
(詳情可參考:http://liubingguang.blog.hexun.com.tw/39611380_d.html)
在滿文課中我學到了許多新知識,例如說滿文的dambaku漢字寫作淡巴孤,是香煙的意思,而南靈草、丹白桂也同樣指的是香煙;準噶爾盆地的「準噶爾」指的是左翼、左半部;摩訶 是滿文的maha,是「大」的意思。圖們江的圖們是tuwen,在滿文中的意思是「萬」。滿文老師如果開一門通識課專門講這些一定超猛。
感謝滿文讓我多了一雙眼睛,儘管我看見的東西還不夠多,但至少有多看見一些。
罐頭心得寫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的不足,用字遣詞一再重複,毫無新意!只好寫篇廢文把心得感想記錄下來,但願有天我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