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去超市,粽叶已经上市了。才感觉端午节就要到了。
随着日子的日渐殷实,也伴着暮年将至的感觉,对于节日的来临,麻木了许多。但对有故事的节日,还是有些触动……
近年来,端午节是要包粽子的,每一个粽子都有对宽厚仁慈的大嫂的思念,也想不忘大嫂的手把手教我学会了包粽子。包法很独特的,三角形,不用一根线,市面上是没有卖的。最珍视的是:也想,像大嫂一样将一锅一锅的粽子分享给亲朋好友,这种情怀已在内心有了烙印……
但,也许,可能是多读了点书吧,总想在节日里扯上一些思考和感慨。所以,无论包粽子的过程中,还是吃粽子的香甜里,似乎一直有一个诗人在。因为‘’诗经‘’,就多了一份对于远古的情思和一个诗人的感怀。那就借着粽香,邀一盏明月,给诗人送去一页纸的纪念吧——
三闾大夫:
你好!又是一年端阳来,又是一次再记起。龙舟竞渡,或许惊扰了你的酣梦;雄黄酒醇,又一次淋漓了你的衫袖;粽叶飘香,一定是呈给你的供品……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风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因为一个从未见过的人,我们赋予了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
左徒,三闾大夫,虽然我更愿意称你为“诗人”,但你的官职割舍着你生命的轨迹,可谓成于斯,殒于斯。而“左徒”时短,故于信中以“三闾大夫”称也。
披发而《怀沙》,抱石而江寒。身处战国后期的楚国,你见闻广博,通晓治国之道,熟习外交辞令。一时深得怀王信任。然,贤者必人嫉之。秦使明晃晃的金银,黯然了你的忠国赤忱;二度流放,阻断了您返回朝廷的进谏之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满腹的忧愁愤恨,成就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是啊,你的秉性和人格决定了你死的必然。你死,是恨之极,爱之巅!于绝望中,愤而惊世;于湍流间,素裹忠魂。大夫,面对你的烈举,不知赞也?叹也?贾谊《吊屈原赋》里,“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其义是说,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而去。可见,贾先生惋惜之情甚之。然,你不是“凤凰”!你的自杀,不是妥协与无奈,不是放弃了信念,而是能放弃信念的刚烈的宣言!
尊敬的大夫,你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你是楚辞的开山鼻祖,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你的“人体”可以投江,而你的“诗体”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你精神的象征。读《离骚》——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你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读你容易,读懂你不容易!两千年来,后人为纪念你,把一个忠臣、诗人的死亡日逐渐变成了节日。而中国的文化、习俗一旦演变为节日一定少不了热闹。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才隐隐觉得人们看轻了你“抱石”的分量。
尊敬的大夫,端午因你而成了节。你站立江边,可曾想过敬仰你的百姓?据说,你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你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说到这儿,该说你的不对了。你的愤离,真真伤了淳朴的百姓!尊敬的大夫,时隔两千多年,不知你是否听得懂我的似祭非歌的絮语,其实就是对于今天“端午文化变异”的不安。
端午食粽子,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无可非议。然而,当“豪华粽子”上市大行其道之后,这个食粽子的传统会不会被功利化所污染?粽香是否还鲜甜?裹了金,镶了银的天价粽子,绝不是“以饲蛟龙”的祭祀品了。还好,有粽叶正绿,糯米正鲜,包粽子还在百姓间飘香、承传……
端午节源于纪念,如何纪念?不只是《天问》,而只有“问天”。“粽子当然还应当属于屈原,愿留给圣洁的屈原一只干净的粽子,纯正香甜!
最后,郑重地称一声“伟大的诗人”:我不为你高歌,确为你而祭奠!呈上心叶包上的粽子,愿你“清者还清”,与汩罗永生!
此致
敬礼
飘逸的云
2018年 端午节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