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提到过,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具备提问的能力。因为老师如何问决定了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有时候,老师喜欢用单一标准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揣测老师问题背后的意图的习惯,他们其实是在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问呢?再有就是,老师经常会问到一些只能回应“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容易把学生训练成应声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问题没有思考的空间,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了思考的动力。
我觉得大语文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展深度思考的能力。这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反复考量。
问题是人类学习和思考的一个起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示范性地提出可以引发进一步深度阅读的问题,那学生就很有可能永远只是表面的阅读者而已。问题自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通过深度思考和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确实可以引出更强烈的思考动力,引发更强的探究企图,导出更多的疑问与探究动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带动十分有限,要么就是无限认同作者的观点,要么就是无限认同教参的观点。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问题的无趣或者无聊,大都只是有简单而固定的答案。大语文提倡提出更加开放性、解答域宽的问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如何看待项羽这个人?你是否相信仓颉真的有四只眼睛?人有没有可能一辈子不说谎?
在历史课上,也可以提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借助戏剧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问,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法和角度和老师或者同学进行问答。进而更加能够更加真切地引发切身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