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一群人的交谈中,我往往充当的都是倾听者的角色。这也许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有关,我不是一个喜欢大吐苦水的人,也很少主动讲自己的难过情绪,这一点无法强制改变;但是我却从这么些年的经历中发现,原来倾听是一种很明智的姿态,尤其是在一个以悲伤为主题的交流中,它不仅能够让讲述者感受到尊重、理解,而且倾听者能够从他人的悲伤中得到很多人生启示。
我们的经验、知识、智慧,归结起来无非两条获取途径,一是亲历,二是借鉴。亲历自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长知识”的办法,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若不是曾经被鱼刺卡过喉咙,又怎能真真切切体会到认真吃鱼的重要性?如若不是被渣男骗过甩过,又怎能从此擦亮双眼不再为情所蒙蔽?这种亲历的痛苦如同火炙过皮肤一般,留下永久的疤痕,从此提醒自己“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然而,不是所有的智慧都可以如此习得。如同古人慨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样,如果得等到父母去世才能真正明白孝敬,那么此智慧于自己而言已经无多大意义了。有些挫折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有些却是一次性的,如同交通事故、健康问题等等。况且人生短短数十载,有些时候绊倒你的坎,今后都不会有机会遇到,那么这时候你所长的经验教训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我们才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去借鉴,从而在未曾亲身经历的情况下也能增长智慧。
因此我一直觉得,倾听是一种谦卑采撷智慧的姿态。
你可以倾听你身边人的诉说,亲朋好友、三姑六婆,茶余饭后、前街后巷。聆听旁人讲的故事未必就只能怀着八卦的心态,那些血泪悲欢,其实就像是一部无字的人生宝典,虽则质量参差不齐,然而有精力时自己用心去挑拣一下,还是能淘沙成金的。这世界如此之大,哪怕只有一亿分之一的人会和你有相似的经历,那也已经有六十多个人,都可以组成一个“攻克XX培训班”了不是吗?
其实不只是听周围人讲述,现如今媒体如此发达,广播、电视、网络,无不充斥着大量真人真事;而音乐、影视、舞剧等等也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从这些看似荒诞夸张的作品里我们也能窥见生活的原型。不是常有女生笑称自己的情感教育是从肥皂剧开始的吗,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借鉴;否则如果真像歌里唱的,“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那岂不是太悲剧了吗?如果一早就已经学会,我们就能在“后来”之前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何乐而不为?
不过呢,我觉得最好的倾听方式莫过于读书。虽然我实在很难说读哪一类书——是杂志还是名著,是大部头还是口袋本——才最有效,但我知道读书真的是最能提升一个人智慧和修养的方式。陈子昂当年慷慨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能不能“见来者”我们实在很难预料,但是读的书多了,你却能发现你自己所谓的伤春悲秋、人生抉择并不是“空前”,原来前人早都已经感受过;你好不容易用摔了个嘴啃泥的方式拾得的智慧,前人早已恭恭敬敬地工整写下双手奉上。记得我的老师评价我这个人就是“读得太少,想得太多”,我每每有一点新想法——自以为是自己悟得的道理——跟他分享时,他总会淡然地说,去读读某某的什么书吧,那里面有类似的观点。我常常羞愧不已却又心服口服,倾听前人的言语能让我们在不同的时空中学会借鉴;也许我们的很多悲伤情绪不要妄想只是自己独有,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纵向几千年横向几十亿人,要真的完全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谈何容易?如若真的有一天,你意识到自己思考的问题从来都没有人思考过,那或许你可以成为一个大哲学家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每次看到这两句时,我总会觉出自己个人的渺小,不管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所以,在有限的个人时空里,何不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全都用于体味世界的美好之上呢?至于悲伤,就在倾听借鉴中学会回避、化解、接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