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还乖巧自觉,每次抱着偷师心态去向孩子父母求教的时候,总是得到一个非常淡定回答:
“我家孩子,从小到大我就没有管过他的学习。”
“也没有报过什么培训班,都是他自己看着学。”
这样的回答让家长更加疑惑: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起来都不用自己父母操心,而自家孩子天天上赶着督促、辅导,成绩也不见得好?
其实,“我们从来不管孩子”只是一个骗局,全信,你就输了。
因为一个优秀的人通常是他律和自律造就的。
01.小学之前靠他律,习惯思维两手抓
前段时间高考放榜,一批高分学霸惹人羡慕。
在一些采访中,这些学霸的家长,共同表示要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
以725分夺得湖北省理科状元的唐楚玥的家长表示: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针对性地纠正她的坏习惯,培养她的好习惯,让她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考出726分好成绩的重庆理科状元谢欣颖被问到学习秘籍时,她的班主任都对她的学习习惯表示佩服。
而谢欣颖的爸爸却十分淡定:根本没有培养过。
在谢爸爸看来,小时候的习惯培养只是一些日常小事:
从一岁起,给孩子订画报、绘本,激发她的阅读兴趣,耐心给孩子讲解其中不懂的地方,辅助孩子形成阅读思维。
在孩子学习的时候采用陪伴而非督促的方式,激励孩子沉浸在学习之中......
看似没有培养,实际就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正是这些看似日常的事情,让谢欣颖在学习上受益终身。
所以说,孩子在小的时候需要他律,需要在外界的约束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启蒙中形成开阔的学习思维。
只有这样未来的路才会越来越好走,未来的学习才能像起高楼一样层层高。
02.他律找对方法,自律水到渠成
很多家长还是会疑惑,我已经很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了,为什么就是养不出一个好习惯?
其实过分干预就是干扰!
很多家长觉得好成绩就是严厉管教出来的,于是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
唠叨式催促
很多家长怕孩子对学习不上心或者拖延,为此采取了反复督促的方法“该写作业了、该看书了、该上学了......”
长此以往,这种洗脑式的强调会变成一种烦人的唠叨,不仅没有达到催促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
打击孩子信心
很多家长在教育上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干什么就跟风让自己的孩子学,然后还随时随地去进行比较,总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优秀。
于是便会数落自己的孩子:“你看隔壁那个小孩考满分,你和别人差那么多......”这种数落其实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打击,在家长数落批评中长大的孩子通常都会带有自卑感,对学习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
全包式辅导
孩子的学习是家长心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很多家长采取了全包式的辅导。
对孩子的学习计划、学习作息、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学习结果等全程进行包揽,孩子没有一点自我发挥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受到严重打击,这对未来的长期性学习是很不利。
培养孩子,既要言传也要身教。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家长们洗脑式的唠叨不如亲自言传身教。
那个吟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国民才女武亦姝,不仅夺得了诗词大会的冠军,而且在去年的高考中成功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一时之间引得众人夸赞“生女当如武亦姝”,但其实武亦姝的优秀都离不开那个下午四点半关手机的爸爸。
在其他家长一边玩着手机看着电视,一边不耐烦的催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武亦姝的爸爸早就自我要求四点半后就不用手机,专心陪着两个孩子学习,一起探讨诗词歌赋,亲自营造家庭学习氛围,以自身为榜样带动孩子的学习。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当父母以身作则去学习,孩子自然也会在这种氛围中受到熏陶,自律便水到渠成。
学校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老师的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家长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只有在春风化雨的学习氛围中,孩子才能学会自律,只有以身作则的家长,才会培养出别人家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