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出《滕王阁序》,是大唐神童,却命运多舛、客死异国(一)


唐上元二年(公元676年)夏的一天,交趾蓝江口附近的南海上乌云密布,风高浪急。一艘北归的帆船在狂涛巨浪中颠簸起伏,犹如一片风中飘零的落叶。

船上的人都战战兢兢的躲进了船舱,祈求海神保佑,帮他们逃过此劫。但此时,甲板上却呆坐着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眼神呆滞,愁眉不展,对这滔天的风浪视若无睹,对已经到来的危险无动于衷。


突然,一个大浪像山一样卷了过来,把这艘帆船像扔一个薄纸片一样高高抛起。在一片惊呼声中,那个近乎麻木的年轻人瞬间被抛入大海,在排山倒海的巨浪中若隐若现。

年轻人此时才骤然惊醒,愁绪未消,窒息的海水又让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中,求生的本能让他剧烈的扑腾着。但在这风高浪急的茫茫大海上,他的挣扎显的那么无力,那么无助……。


这就像他在复杂的人世和邪恶的人心面前的反抗挣扎,只因他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总是被人算计、被人陷害,他的人生,总是面对着数不尽的狂澜巨浪。他曾经拼尽全力,却徒劳无功,只能看着自己一点点沉沦、一点点被吞噬在这无处不在的铺天盖地的浪涛中。

恰在这时,风轻了、浪小了,几个勇敢的后生跳下大海,捞起了这个奄奄一息的青年。

风停了、浪静了、乌云散去,太阳又挂在了天空。刚才的一切仿佛只是一个梦,但对那个年轻人来说,这成了他人生最后一个梦。在命运的折磨和坠海的惊吓双重打击下,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他看着壮阔明丽的海天,眼神中闪过一丝留恋。他知道这世界不再属于自己,而这个看似美丽的人间,无论海上还是陆上都潜藏着险恶和危机。对此,他已极度疲惫和厌倦,他不愿意再回到这个人世。他抬起手无力的指了指天,眼角淌下两行清泪,仿佛在控诉、又仿佛在怨叹,这是他在这世间最后的挣扎。


曾经的神童天才、一代文坛巨星就这样以悲惨的方式陨落,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在今天越南义安省禄宜县宜春乡,孤独的矗立着他的坟墓,他的灵魂,永远孤悬海外。这是他人生终极的悲剧。后世的人们都说李商隐和李贺是大唐历史上最悲惨的诗人,其实他才是。他年少成名、惊世骇俗,却屡遭重创,饱经磨难,最后身败名裂,客死他乡,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和悲伤。

他就是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


黄勃被推为“初唐四杰”之首,但这几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无一例外的命运多舛,除杨炯外,其他人都离奇的死于非命。而最惨的当属王勃,他死时只有27岁。

越南蓝江口的那座古墓正对着北方故乡,隔着海峡可以看到中土,看似近在咫尺,其实远隔天涯。就像王勃的人生理想,似乎只差一步,却永远无法到达。


一、天才神童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登上了皇位,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永徽之治”。而就在这一年,在离长安不远的山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他就是后来的文坛天才王勃。这个婴儿与大唐的新皇同时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这看似一种巧合,但冥冥之中,却似乎注定了他们之间命运的必然交错。王勃的人生走向、一生的荣辱,都和这位唐高宗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此时,没有人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王勃的家族是鼎鼎大名的太原王氏,这是当时的超级豪门、世家大族,其中名人辈出、英才联袂,在唐朝影响巨大。王勃的爷爷王通号“文中子”,是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儒学宗师,在儒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而他的叔祖王绩也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以诗赋扬名天下,五言诗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


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书香世家,王勃的人生起点早就高出人家一头。他自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同时遍览诸家经典。良好的门风、刻苦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让人惊奇的是王勃的天赋远超常人,他6岁就能赋诗,9岁就写出了《指瑕》十卷,指出了前辈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的谬误,令天下皆惊。

传说浸淫儒学多年、学富五车的讲经博士等儒学名流对这个黄毛小不屑一顾,一再想要责难羞辱于他。但无一例外被这个小儿驳得哑口无言,颜面无存,只得悻悻而退。王勃由此声名远扬,博得“神童”的美誉。


太原王氏的治学传统不但着重诗书,而且注重经世致用。“常谓人不可以不知医”,医学也是必备的技能。所以当王勃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后,家人又送他到长安随当时的名医曹元学习医术,以备不仕时,既可修养性命、远离病痛,又可以悬壶济世、造福众人。

学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天赋禀异之人,需知天地自然之学。古代张仲景、陶弘景,当时的孙思邈,无一不是学术大师,有着出将入相的本领。王勃刻苦攻读《易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学术同源、儒医汇通,少年王勃由此对天地自然、世间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萌发了他远大的志向和报国的豪情。


初生牛犊不怕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年仅14岁的王勃就向当地长官呈上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指出了对时政的看法和见解。虽然他吃了闭门羹,没有得到回应和赏识,但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已呼之欲出。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王勃借宰相刘祥道到山西视察之际,又写出《上刘右相书》。这篇长文气势恢宏、绮丽壮阔、见解犀利、直击时弊,展现了少年王勃不一般的眼光见识、经世学问。刘祥道阅后大惊,直呼:“隋儒王通之孙,神童也!”于是极力向朝廷举荐王勃。得到当朝宰相的青睐,王勃的入仕报国之路似乎一朝铺就。


第二年,王勃特批参加幽素科考试,几乎不费周折就脱颖而出,登科及第。他也即刻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成为大唐开国以来最年少的命官,此时他才16岁。他轻描淡写就成了大唐帝国的传奇,一飞冲天。

一年多后,唐高宗李治敕令修建的乾元殿落成。王勃又一气呵成《乾元殿颂》,由刘祥道呈到高宗手上,王勃与大唐皇帝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缘分由此开始。


《乾元殿颂》气魄宏大、壮阔绮丽、观古鉴今、义理通畅,皇家气派与天下理想尽显无遗。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竟然对阴阳五行、深奥易理信手拈来,对王朝变迁、历代兴亡如数家珍,而文中的宏图大志、辉煌展望与唐高宗励精图治、创建盛世的理想不谋而合。这个看尽天下英才的皇帝,此时也不禁连连惊呼:“奇才!奇才!我大唐的奇才呀!”

皇帝的赞赏让王勃的大名一朝响彻大唐,他成了大唐文坛和政坛的新宠。绝世的才华、显赫的名声、皇帝的赏识,仿佛一切的好运都在这一刻眷顾着王勃,他的人生仿佛一出道就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但对于这个仅有16岁的少年来说,这份运气和荣耀来得太快,也来的太容易。他还没有来得及历经现实的锤炼、命运的磨砺就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上。一个血气未定,俯首看世间的少年,没有不骄傲和狂放的,他一定会恃才傲物、狂放不羁。这对他的人生和仕途都未尝是一件好事。

才华和意气并不等于现实的功业,理想的实现其实是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往往诞生于命运的沧桑和磨砺之后。而理想的光环下那些复杂的关系、人心的牵绊、官场宦海的无数的沟坎,他还没有觉察到,更没想到如何迈过去,他是一定会摔跤的。而一旦失足跌下神坛,对一个骄傲脆弱的少年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此时王勃急需一个人生导师来教导他——怎样谦虚低调、谨慎踏实,怎样融入现实、收敛锋芒,但他人生的关键时刻身边却没有这样一个人。他就这样飘飘然站到了一个高峰上,而高处的寒意是他的年龄和心智都无法抵御的。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