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真是越看越上头,已经开始二刷了(部分片段还不止)。
期间,对剧情也有了些新的想法,比如,吃过一次亏的宋引章,为什么会再次栽在沈如琢身上?
初看时只想到引章恋爱脑、“吸渣”体质,再看才发觉,这其实是多个因素导致的。在她逐步沦陷的过程中,沈如琢的话术起了不小的作用。
01 倒打一耙
沈如琢特别擅长倒打一耙。
引章首次赴沈如琢的约,后者不慌不忙,先请她品茶,再邀她尝枇杷,见她生气也不动怒,却在言语间表达了不满:
“我特意邀请你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能够心无旁骛地听你弹琴,可是你心未定气未平,只是想着着急应付了事,你先不论对不对得起我,你对得起这把孤月吗?”
单看这番话好像没问题,可是,沈如琢邀约的名义就是听琵琶,宋引章上来不弹琴,难道跟他品诗论词?两人的交情还没到那个份上。
再说,引章心未定气未平,难道不是沈如琢在她准备弹琵琶时一再打断、又顾左右而言他,才把火拱起来的么?倘若他一开始便直言“希望心无旁骛地听曲、请宋娘子定下心神好生弹奏”,对方怎么会动怒?
结果到了沈如琢口里,竟变成了引章故意敷衍了事。
再如逛街买首饰那回,急着回家的引章又是尴尬又是不满:“我还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但沈如琢别说赔不是了,反倒责怪起她来:“好不容易休沐,一大早就赶来见你……你倒好,一来就给我冷脸色看!”
?
不是你沈著作先拿石头砸窗户、让她误会有要事,见面之后又不说具体事宜、把人拉走的吗?
而且,是你主动去找引章的,可不是引章约你或者请你去找她;
再者,你去得突然、催得又急,有没有耽误引章的事还不知道呢!
明明是沈如琢做事不妥,到了他嘴里,又成了引章的错。
02 歪曲事实
寿宴上,宋引章以《凉州》博得柯政的夸赞和题字,自此扬名东京。平心而论,对此开心不已甚至有点小骄傲都是正常反应,可以理解。
然而她飘得太厉害,要她在自家茶坊多弹一首曲子,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要我说,沈如琢在其中“出力”不小。
引章回家途中先遇见了他。后者深情表白、愿将她“金屋藏之”,尽管她没当场答复,可沈如琢毫不担心她拒绝:
“柯相亲口夸过的有士大夫风骨的宋娘子,怎么能为了几百文的茶钱,在茶坊里对着一帮酸腐文人弹琴呢?”
柯相公口中的风骨,是“不谄不媚,不骄不奢”,换句话说,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对着酸腐文人弹琴”,乍听上去似乎是茶坊的现实。
然则真相是,引章与姐妹们开茶坊是为了在东京找到立足之地、养活自己,她在茶坊弹琵琶同样出于这个目的;她凭自己的本事生存,本就是“风骨”的体现,哪里是为了几百文的茶钱?
过程中,那些文人是被她的琵琶吸引而来、真心欣赏她的技艺,他们中还有好些精通音律之人,点评到位,绝非附庸风雅,也任她自选曲目——她弹琴令听者皆落泪也无人强令她换欢歌;她不曾放下身段讨好,客人们也未有肆意吹捧或折辱,主客皆处处磊落。
沈如琢则罔顾事实,用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把引章自立自强的行为歪曲成了谄媚讨好的有失风骨之举。
03 对错混合
待到宋引章住进沈家,沈如琢为了骗她心甘情愿地去高官府上献乐,用“脱籍”开头,说了一大篇话。
概括一下,就是:我若想顺利娶你为妻,并且为了你日后不被官员夫人们看不起,脱籍不能只是简单跟教坊使打个招呼,得寻个妥当的借口、从长计议。
宋引章听得点头,不能全怪她单纯,因为这番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尤其是那句“为了咱们以后的幸福,除了我,你也得好好努努力”,可以说放到古今中外都是至理名言。
接着,沈如琢透露出他的真实意图:你跟着我出去交际。
“双方为了以后的幸福努力”与“女孩跟着男朋友外出交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而且,不是才说了不希望宋引章日后被其他夫人鄙视?那岂不更应该让她深居简出、越少有人见过她曾身为乐伎越好吗?
这句话有大问题。
但这句是跟在许多对的话后面,听者很容易顺着惯性点头。
紧跟着的,是“在诗会曲会上博得几位重臣夸奖,请他们去讨人情”——引章只要还在乐籍,去官吏府邸/聚会献艺就是常规;另外这一句与前面那些有道理的话配套,即“其他稳妥的脱籍理由”,甚至暗戳戳往“找其他良家把你(引章)认养到名下”这个方向引。
与此同时,后半篇话也把引章的注意力转移到“要不要为了脱籍而讨好高官”上,没有给她仔细思考不妥之处的机会。
04 尚未长大的宋引章难以招架
沈如琢的话术,很容易把人绕晕,稍不留神就会中招。
除非是个见多识广、对世事认识深刻,或者立场坚定、思想成熟且思辨性强逻辑缜密的姑娘,立刻就能抓住他言语中的漏洞,不说识破沈如琢的真面目,起码能意识到他绝非表面上的正人君子,不可深交。
偏偏宋引章前期被保护过度,哪怕经历过周舍,辨别渣男的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都无法一时间提升到接近成熟的水平,尚未完全脱离天真青涩,内心对于贱籍的自卑也未完全褪去;而且每每与沈如琢对话都是她一个人,身边没有经验老到的人能提点她。
再加上沈如琢不是赞美她的琵琶技艺,就是“我知道你品性高洁”、“你以为我愿意讨好他们吗”,刻意让她生出“知音”之感,本就历练不足的引章自是顺着他的话走。或是觉得自己有错在先,或是认为他说得都对,不知不觉间被骗得团团转。
幸亏有张好好的提醒,以及自家三代乐工的经验,宋引章在关键时刻认清了沈如琢,绝地反杀,一瞬间彻底长大,从此支棱了起来。
PS:沈如琢式的话术,千万要警惕。
(本文首发于同名微信公众号,严禁洗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