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冬吴2.0:陪伴是最长情的告别》,回响曾经反复播放的日子(2008-2009年起),那许多欢喜,梁冬爽朗朗的笑声,曾陪我度过众多幽暗时光。
如今我行将离开2009年的选择,有时也想到qq或Y,一起住的辛酸苦辣。哪怕不是情侣,就是室友也都会有拌嘴或看不顺眼的日常。除了人,还有这么十几年来的书,像老朋友,更像一扇打开外部世界的窗子要关上了。幸好,并不是结束,而将打开另一扇门。
这世界能够陪伴我们的人,能有几个,又有几回相见甚欢?既然活着,都缺不了陪伴。无所需求或兴趣相投的陪伴,或许正恰到好处。倘若勉强为之或有所希求的陪伴,总有负担。
记得2007年“开学季”,我加入的一个社团,一位老师陪伴、倾听、支持,让我感觉到温暖和舒服,那陪伴一生难忘。虽然从那之后烦事总多,沟通略不畅,偶尔想到便有点想念。
或许你惊讶,我并非看起来这么恋旧。其实,从小到大,陪伴于我,都是最长情而宝贵的告白。
记忆中的小伙伴
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我常搬家流浪,终于在大姨妈家定下来上学,跟大表姐、表弟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我是活跃的带头的。然后,弟弟出生,被妈妈忽然带回家。爸妈都特忙,我面对已然陌生的家和一个哭娃娃,被迫长大,变得很孤僻。每次去上学都一个人待着,眼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跳皮筋,心里渴望得要死,想要加入他们做朋友。可是,很少有人搭理我,成绩也就是中上吧。一句话,一个非常普通又平凡的,不合群的小孩。
小学四年级,有几个热情的小伙伴开始带我玩,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我们去河边扒折耳根,在小沟渠里捉小鱼,一起趟水回家。早上我总是起不来,她们四五点就跑来叫我。有一次,月亮太亮了,她们起早了,估计凌晨三四点,天儿还挺冷,我们就窝在草窝里讲鬼故事,等学校开门。从那次后,我就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了,胆可小了。
如果不是她们几个,恐怕那个自闭的小孩,可能不会经历今天的丰富世界。现在,她们都出嫁养孩子去了。谢谢你。
初中的张狂
小学打开性格后,初中活跃而张狂,一堆朋友呼朋引伴。有一次半夜,我们忽然突发奇想,骑车回家。有一个人陪我到家门后,才离开。叫了好久好久的门,都有点后悔,神经病一样,半夜跑回家。最后,从厕所的矮墙跳进去,我妈才从梦中惊醒。
我们一起干了好多事,第一次学抽烟,我第一次学习不扶把骑自行车,第一次骨折,第一次中考失利,第一次偷苹果,第一次丢生活费,结伙找“嫌疑人”谈判……青春,不仅花季,更是雨季。
这群伙伴中的S,是我一直有联络的。现在她加入到自控力school读写族,这第六期还担任了点评团。也常看到她的文章,蛮多人稀罕哒!没想到,时隔岁月辛劳,能有机会一起成长。由此想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嘘唏不已: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越长大,越孤单
曾有人讲,做我的朋友很幸福,做亲密朋友太辛苦。某种程度上,这评价有些中肯。我有着很深的不安全感,总习惯在朋友面前呈现最好的一面,能帮就帮,在亲密的家人前脆弱、纠结,糗个不停。当然,能够看到脆弱、纠结的一面的人,并不多。就像借钱这回事,能让自己安心开口借钱的人,是我愿意敞开心扉的人。
这么多年也曾经很努力,渴望有一个人陪伴。无奈越求,越孤单。接受了吧,一个人也要把日子过好。一切顺其自然吧。
少有的陪伴
不止一次(包括今天),听到自控力school的小伙伴说,因为陪伴所以留下来,这里就像家一样。可能是因为2007年享受陪伴后,看到他们商业化、产品化后的样板,有时候我总会犹豫,知识焦虑时代,到底我们能给朋友们提供的是什么?陪伴有时,可是说好的一起成长呢?提供更多有用的干货,抑或一个可以让每个人分享的平台?
我依然没有答案,陪伴与成长,或许本不矛盾,可能是同一件事——有温度的成长。如果没有人情味的陪伴,为什么要一块玩和学呢?如果成长得不足够,又怎么长久陪伴呢?
愿我有智慧,沟通两者,找出只有我们可以做的“稀有的事”,更有力地支持朋友们。
愿我们花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坚持做好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断进化自己,顺道带动他人。
等你哦:)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