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了一个图书群,自己领的读书任务是看《大秦帝国》这本书。 一直以来大家对《大秦帝国》的评价,褒贬不一,各位都在纠结“文乎史乎”的问题,对于历史文学,我在此不做评价。
评价一本书,不应仅从书中内容的角度,读后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秦帝国》带给我的,是震撼,是反思。
震撼在于,在现代都市中迷失,在沉默与竞争的夹缝中,我从未真正明白,何谓天下,何谓心胸。与《大秦帝国》共度的那些日子,心绪久久难平。
反思,反思自己曾经的虚伪,尝试像书中幻境中的人物那样活着。《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将一种生命状态写得最纯粹最极致的一部书。
读完《大秦帝国》后的那些日子里,每天像是打了鸡血一样,默念着诸多书迷们印象深刻的“苦菜烈酒”。以下是我个人对小说的一些看法:
一、小说中的商鞅无疑在作者的心中占有至高的地位,他出身平凡却又胸怀大志,遇见了最好的爱情,碰到了自己的伯乐秦孝公,从一而终的展示了自己的经世才华,最后死在世人无穷无尽的追思中。“生前如神,死后如圣”,从文章的发展来看,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小说中的他更像是作者的理想和寄托,这或许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寄托。
二、小说展现的是一个最接近现代法治意义上的秦国,也是对中国人第一次以国家意志进行最普遍的普法教育。举国上下,唯法是从,这点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比如书中无论是国君兄长的赢虔,还是一国之君的秦惠文王,都无法越法行事。规则的建立和严格执行保证了帝国的迅速崛起。
三、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魏国的崛起和衰落皆源自于人才,秦国的崛起亦是如此。从商鞅、公孙衍、白起、司马错、范雎、吕不韦、乐毅、李牧等均能证明这一点。国家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
四、以苏秦、鲁仲连为代表的战国文士不是不知道大势所趋,他们在看到秦治弊端之后,更倾向于“师秦而制秦”,为天下找一种不同于严刑峻法的变法之路。但遗憾的是这种主张生不逢时,没能成功。个人觉得他们才是当时最俱有“大同”思想的人。
五、自由的外部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必要因素。由于诸国争霸,都在积极吸引人才,所以各家主张才得以施展,即使入朝为官,倘若理念不同,也可弃官去国,另寻他国施展自己才华,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大一统伴随的必然是文化的统一,不同的理念不能施展传播,思想的禁锢成为延续统治的必要手段(独尊法家,焚书坑儒皆是题中之意),与统治阶级不符的思想都要被肉体消灭。
六、推荐大家看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依法治国,要从执政者做起。
我的几点想法
小说之外的真实秦国,一个真实的秦国,最粗浅的查找史料,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摆在面前:开始的秦国,包括后来的秦朝并非小说上写的那样好。
一:秦以耕战立身,给国家缴纳粮赋超过一定额可以得爵;战场砍一个敌人的头可以得爵一级(首功这个词据说就是这么来的)。
同样是打仗,士兵和军官的伙食、士兵和士兵的伙食完全是依照各自当前的爵位来分档次的,兵比官吃的好在秦军中不是什么新鲜事;有爵位的士兵可以用你一级爵位换你原本是奴隶的妻子成为自由民;或者给犯罪的父母之一赎罪(如果两个都想赎就得2级爵位);或者自己享受国家给你分的土地房屋,这种赤裸裸的诱惑和现在销售拿提成其实是一个道理。
山东诸国称秦为“暴秦”并不算冤枉它。“时不知德,惟爵是闻。故闾阎以公乘侮其乡人,郎中以上爵傲其父兄”。秦国几乎消灭了普通人晋升的所有渠道,只剩下耕战两条路,消灭人的思想而以实利诱惑,爵位和特权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人原始的物质欲。”
这个和现在“只笑贫 不笑娼”、“向钱看,向厚赚”真TM是异曲同工之妙。
二:“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国强;富者贫,三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商君书 说民》
从《商君书》来看,商鞅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政权的统治,民众在其眼中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和资源而已。
在商鞅看来,国君要做的就是让贫困的人强迫劳动来增加社会财富,对于有钱人则要通过各种办法剥夺他们的财富,收以重税,省的他们胡作非为,不听政府控制。而汉朝的武帝作为其粉丝执行的“告缗令”,在掠夺民间财富,增加国家收入的时候也让“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所以,真实的秦国,更像是一个为了战争而组建的机器。作为机器的零部件的个人,是没有思想,不允许有礼义道德,以种地和打仗为使命的战争工具,这个政权也只是为战争服务的强大怪兽。战争才是这个机器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战争结束,天下一统后外部矛盾消除,秦朝的统治者仍然不改方针,无视人性,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现在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这句话,大概就有这样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