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是《清醒思考的艺术》的续集,同样是介绍我们会经常遇到的思维偏差。下面就说说四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偏差。
我们总是需要理由
人类对于“原因”的渴求是上瘾的,我们需要这个词,即使它后面跟着的内容并非无懈可击。我们是需要理由去解释一切事情的,如果发生一件事却没有理由,就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无论这个理由听起来是如何不合理,有总比没有让人安心。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进行了一个实验,她在图书馆等复印机前排起长队时,问排在最前面的人:“不好意思,我只有 5 页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很少人会同意。她接着做实验,这次她找了一个理由:“不好意思,我只有 5 也要复印,你可以让我先复印吗?因为我赶时间。”几乎每一次被问到的人都会同意她先复印。
只要有一个理由,就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理由是否充分并不重要,只要有因为这个词就足够了。
我们本来就是渴求原因的动物,古人也是一样,古时候不明白为什么会下雨,就解释说因为有龙王;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灾难,就解释说是神仙生气了。只有有一个原因就可以让我们安心,不去深究原因是否正确合理。
现代人也一样,当发生经济危机、坠机,我们总是要求最快速的时间内给出原因,但是这些情况往往不是一种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会因为追求第一个原因而忽视了真正的原因。
劳力辩证现象
如果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就会对结果期望过高。
约翰是一名美国空军士兵,刚刚通过跳伞测试。他列队等待着收到期盼已久的降落伞型别针。最后它的上司以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放到他胸口并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从此以后,约翰一有机会就会解开衬衣的扣子,展示那小小的伤疤。
约翰因为降落伞形别针而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从而给那枚别针赋予了高于其他奖章的价值。“劳力辩证现象”就是这样一种认知不协调的现象,让我们赋予那些付出过精力或注意力的事情过高的价值。
在社团或公司组织中经常会利用这种现象。例如新人的团建活动或破冰之旅:他们会让新人在这些活动中做一些行恶心或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这种事情越是残酷,对于新人来说印象越深刻,那么赋予的价值就越高,员工更有可能卖力地工作。
军训也是同理,在军训的时候,刚开始时教官会让你非常痛苦,继而让你觉得付出了很多,因此在军训结束的时候,很容易陷入集体感动。
用在营销上,有两种用法:
- 让用户免费试玩,或者让用户玩到一定关数,然后就收费,这时候用户会觉得都在里面付出这么多精力了,用户付费的几率会增加。
- 让用户参与到产品中来,比如在家具销售中,如果要用户自己参与组装的话,用户对于这件家具的看法会与其他的不一样,会赋予更高的价值。同理还有在农家乐自己钓鱼、在果场自己采水果。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我们会高估自己的信念,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我们的一致。
有这么一个实验,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李·罗斯制作了一张牌子,上面写着:欢迎傻瓜来用餐。他很随意地选择了一些大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在校园里举着这个牌子走 30 分钟,同时还要估算一下其他学生中有多少愿意临时接收这项工作。那些愿意举牌的大学生估计,大多数(62%)会同意做这件事,而那些婉拒这一工作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67%)学生会觉得举着牌子走来走去看上去像傻瓜。这两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
虚假一致性偏差会影响到我们的理性判断,就拿产品的痛点举例,我们在判断用户的痛点的时候就很容易走进这个偏差里面,认为用户就是有这个需求,但是却没有证据证明是真的。
专业偏见
简单来说就是,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也就是说,我们会很容易地使用自己熟悉的知识或框架去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
一位男士申请银行贷款,成立了一家公司,但不久公司倒闭,他陷入绝望之中自杀了。对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作为经济学家,你想要弄明白为什么这家公司的经营理念没有奏效:是这个人不会经营吗?是策略有误还是市场份额太小,或是竞争太激烈?作为市场营销专家,你会猜测这位男士对目标群体的定位不准。如果你是金融专家,你会想贷款是否是正确的融资工具。作为地方报纸的记者,你肯定意识到了这个故事吸引眼球的卖点:幸亏他自杀了!如果你是作家,你会思考怎么把这一事件写成古希腊式的悲剧,同样银行家会认为这是负责贷款的部门犯了错误,社会学家会相信这是资本主义的失灵,虔信主义者会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精神病医生会认为这是血清素低的反应。
不同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视角?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个思维偏差每个人都会遇到,减少它带来的影响的方法是了解多点其他行业知识,学习其他的思维方式。
后记
《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是两本看完后让人大呼过瘾的书籍,它们的实用价值非常大:
- 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避免做出草率的决定
- 利用别人的思维偏差,从而更好地交际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