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在城市里的小孩未必会知晓并认识何谓水缸?!或许只剩下那些住在边远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以及部分发展比较缓慢的小城镇中,依旧还有可能保留着水缸。
我仍然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六岁至九岁的时候,虽说是居住在城镇上的城镇居民,但家中配备有一只大型水缸,不仅是如此,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周围的邻居们都会去配备一只大小不一的水缸。
在我六岁的时候,虽说居住的是房管所分配的私房,也没有安装自来水管,周围的邻居也全都是如此的,一到用水时需要到井水边挑水,故而要配备一只水缸。七岁至九岁时,由于房子拆迁,需要住两三年的过渡期新工房,那是用红砖头砌成的、两层楼高的临时房子,虽说在公共区域内安装有两只公用的大水龙头,但是由于用水的家庭特别多,加之我家居住在两楼,但凡一到用水时,需要多次地跑上跑下,时不时不免还要排队,仍然觉得不方便,依旧要依靠水缸。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被以讹传讹,司马光砸的并不是什么缸,而是砸的“瓮”。据我所知晓的历史情况是这样的,在明朝以前,盛水的大型容器都是用陶土制成的瓮,其强度远不如瓷器,不仅是这样,而且极有可能还要渗水,瓮里面的水会全部流失掉。直至时光列车进入到明朝时,才真正烧制成功各种不会漏水的水缸,让每家每户都能享受到用水的便利。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家中备有一大水缸,就如同现在拥有自来水水源一样是很方便的,一次装满水至少可以使用两三天时间,洗菜做饭洗脸刷牙都要仰仗这一缸水。水缸不仅是用来盛水的,在我小时候还看到过,有不少的家庭还会把买回来的米放在水缸里面。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某天天空中下着中雨,家父陆吉良的奶奶朱义义独自一个人生活,她生活基本还能自理,唯独没法去挑水,我看到家中的水缸没有水,就好心帮她去井水边挑水,等快要挑满时,一不小心把大水缸砸坏,父亲知道此事后,训斥并打我一顿……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类型的水缸图片和“司马光砸缸”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0年05月20日星期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