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李白)
在职场混久了,难免心生牢骚。职场新人经常会遇到满腹牢骚的中年大叔。抱怨“苦战功不赏”。
此类人,多为老板所不齿。也成为职场新人的反面教材。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
然而,此类人何其多也。其心态之形成,又有多少是管理缺失之故,老板用人偏颇所致。
忠诚还是能力?如果二者选其一,多数老板会选忠诚。忠诚而庸碌者,不可取,有能力而不忠诚者,断不可取。但是,不会有老板愿意二者选其一,而是希望两者兼得。
或择其能者培养其忠诚,或择其忠诚者培养其能力。
我可能属于后者。
进入职场之初,我还是有些自负的。保送过重点高中,担任过大学学生会干部,拿到过美国高校的offer。可是,到了这家公司,我便被打击的一无是处。我也很快接受了现实。不懂的太多,思维太狭窄,能力太初级,就连原本不认为自己有交流障碍,也发现不能跟老板正常交流。更要命的是,在独立承担的第一个口译项目中,被客户给投诉了,要求换人。
现实告诉我,靠能力混到一席之地的可能性比较小。好在能力低不等于笨。于是我琢磨,还是用勤勉加忠诚来换一张长期饭票。
举个例子。
2004年年底,我在上海化工区漕泾热电厂建设工程,现场口译。那时,我已经跟巴基斯坦老铁TARIQ成为了死党。年龄比我大几岁,两个孩子的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员工,负责物流与仓储的管理者。有天我跟他说,老板要来项目拜访客户,并看望项目同事。TARIQ(为了便于打字,以下就叫他老塔了)跟我说,他要见我老板。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吓我一跳。不会又被投诉吧?!
我问why?他说:you are my enemy.(你是我的敌人)。在我和老塔之间的玩笑中,enemy和friend是相同的意思。那天下午,老塔果然去找了老板。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直到春节前,我回到公司述职。在公司的全体员工会议上,才听老板讲述了老塔跟他的谈话。总之,老塔说了我一堆好话。我记住了关键词smart。哎,老塔。其实我更希望他说我勤奋。新手季,得2000元年终奖。
那时,公司里有很多大牛是我的职业标杆。在某一次老板参加的项目组聚会上,我表态说要成为XX第二。我当时的确是那么想的。老板应该很高兴我那么表态。态度是第一位的,是忠诚度的体现,目标是第二位的,是能力的追求。后来,我没有能够成为XX第二,我成为了我。从2B一路走来的我。
2006年12月23日晚十点左右,我在公司加班。把刚刚设计完的电子新年贺卡发给客户。这是老板朋友的设计公司跟我配合设计的FLASH贺卡。在新鲜出炉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将电子贺卡发给客户。恰巧老板应酬后回到公司,看到营销部亮着灯,就进来,随口问我在干什么。我不无得意地向老板汇报我的成果。老板看后,盛怒、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我第一次看到老板如此发怒。
原因是电子贺卡上有设计公司精心留下的他们公司的LOGO。也就是说,我在给客户发贺卡的同时,宣传了他们。当时,我以为闯了塌天大祸。在当天晚上,写了一份检讨,并请公司予以处罚。后来公司罚了我600元。那天晚上给老板交了检讨之后,我关掉电脑离开了公司。心有惴惴。我还不想离开公司,更不想被辞退。
我反思整个事情的始末。那个该死的LOGO,我早就看到了,而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设计公司的惯例,就像买个包上边还得有个COACH或者GUCCI之类的LOGO。更何况,我们给客户提供的译文中,也是放双泽公司的LOGO。我不能理解老板的发怒。但是不敢问。
过了好几年之后,我某一天再次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想这里边最大的问题是沟通。是没有经过确认而擅自发出贺卡这个行为,而非贺卡设计本身的缺陷。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因为它给我后来的启示是勤勉不一定是老板最看重一个员工的品质。后来很多其他同事的经历,也从侧面证明了我的这一认识。
老板应该见过很多次员工晚上、周末加班的情况。他并没有因此而对员工大家赞扬,或者让这些员工在他的心中增加分量。
老板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公司创业初期,老会计在去银行办理业务的路上,遇到了一伙兜售高科技产品的人,据说利润很高。老会计花了公司几万块钱买回了一堆没用的东西。老板无奈。会计后悔。
没有能力支撑的忠诚,老板不需要。
没有忠诚支撑的能力,老板不敢要。
能力哪是说有就有的。我常常想,我做的这件事情,会不会给公司带来收入,能带来多少收入,以此来衡量我的能力。
当我翻译完一个稿子后,我会算计给公司带来的营业是多少。当我跟客户签了一个订单后,我会计算公司能挣多少。当我去参加展会,带回一堆名片时,我会琢磨可能会有几个订单。
然而,很多时候是不能以收入、利润来衡量的。那我还是要琢磨这对公司到底有什么好处。
很多时候,咱认为自己就是个“人”,哪能算个“才”。更别说全才。不是老板,就不知道老板想要什么人、什么人才,也不知老板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全才。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尤其是以自身的经历来分析。
如果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活,可能这个人就向全才迈出了一步。这样的人,老板喜欢。如果一个人能干好几个岗位的活,哪个岗位缺人,你都能去顶上,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是全才了。只是可能。能去顶上的人,不管是因为能力强,还是态度好,老板都喜欢。
江湖救急是可以的。关键是后续还是要招聘人、培养人去专职做那个岗位的事。然后,你再去补其他岗位,或者回到原来岗位。
可怕的是,既要负责原来的事,还要继续在缺人的岗位顶着。顶着顶着,两个岗位变成了一个岗位、三个岗位变成了一个岗位。这时候,效率降低、错漏频出,不满随之而来。至于你在干三个岗位的活这件事,似乎被遗忘了。这时候,老板在跟你“就事论事”,在讨论技术层面的事情,比如做计划不够完善、任务分解不到位,文件管理不规范等等。如果在这时提出说时间不够,那似乎是态度问题了,似乎是在给自己找理由了。
似乎进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解决办法有二。
其一,升职加薪。那就不要再为做不好工作找理由了,时间也够了,也知道怎么分解任务、怎么做计划了。
其二,调整工作。少干些,集中精力把活干好。那就别有增加见识、拓展就业宽度的想法。
我说过,我曾经的想法是“只要能学到东西,薪酬无所谓”。所以,当遇到此类情境时,我以上两者都没选。
这话说在2010年以前。
我去客户那里做一个为期一天的会谈口译。中方企业跟印度公司合作的会谈。去之前,老板找我,跟我谈口译的目的是什么。口译不就是让双方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嘛。错了,此类的口译是通过沟通,达成双方的意愿,也就是合作。
于是乎,我开始做准备:起草谅解备忘录MOU。好在公司这些年各类商务文件翻译的够多,通过整合、增删,形成了一份MOU模板,只等把具体内容放进去了。
事实证明老板是对的。我也就露了一小脸。会议进行的很顺畅,口译难度不大。我也随手记录了会谈的要点。在会谈双方准备结束友好的会谈,共进晚餐之际,我向客户提出了个小小建议:不如晚餐前把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了吧?!客户一脸惊喜的看着我。我的回答是只需要二十分钟,拿出一份中英对照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印双方会谈代表一身轻松地喝着咖啡,吃着水果,一边看着我投影出来的谅解备忘录。一份几页的谅解备忘录,在他们见证下形成。然后打印、签署。
这件事,让客户张总、索总记住了我,也更加对我们公司刮目相看。直至若干年后客户见我时还提起这件事。
至于全才还是专才这样的问题,不容易回答。多一项技能,可能会改变工作成果的品质,改变客户的评价,甚至改变业务的走向。
有些能力,只可鼓励、引导,而不可强求。只有具有自发学习意愿的人,才有可能去学习。
我和别人一样,对有的技能、能力,不用鼓动太多,就会去钻研和学习,而对有些的技能、能力,却是厌恶的很,不愿去学,不愿去克服。哪怕这些是老板让我去学的。
让人痛苦的可能就在于此。老板或者经理让学一个本身就排斥新的技能或者能力时,你是同意还是拒绝呢?
小时候,跟着爸妈下地干活。由于没带水,口渴的爸爸就让我去不远处伯父家的西红柿地里去摘些来吃。那天我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坐在地里,死活不去。老爸就揪我耳朵把我拽起来。我还是执拗地不去。直到我妈发现我的耳垂下出血了!耳朵竟被老爸揪得轻微撕裂。
这件事,后来老妈总当笑话拿出来讲,说我多拗。
我不能把这解释成执拗。因为,老爸不让我去摘西红柿的时候,我摘过邻村的桃、三姥爷家的苹果、扒过地邻的地瓜……
人有时候只是不习惯被迫地去做一件事。而职场中,却又不得不面对太多被迫的事情。来自客户的、来自老板的、来自经理的、来自下级的等等。
这对有的人来说,只是个沟通技巧的事。对有的人来说,是个拒绝方法的事。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可能会让他有离职的想法,或者什么极端的想法。
猜老板心思这件事,难度和风险都很大。这也跟老板的风格有关。
第一,为什么猜?
老板的心思对很多人来说很重要。猜对了,那就意味着少挨一次批、多受一次表扬,甚至加薪升职。猜错了,轻则一次批,重则走人。
第二,怎么猜?
要随时知道老板见了什么人,有什么想法,要做什么事,希望员工做什么…等等等等。我不知道该怎么猜。
我不怎么猜,就算猜对了,我也是会按自己的想法去跟老板沟通,很少去迎合。这不是什么清高,这可能是揪耳朵揪出来的后遗症。这个老板可能深有体会。
可为什么要有这个话题呢?
因为有的老板喜欢用问句开会。让每个人去回答他的问题。
所以有人要猜,而且要猜对,且利益相关。而老板要么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要么就是有意要让员工这么做。
以前,我每次从老板办公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就会有人问我“天气如何”。以此来打探老板的心情如何、对于某某事的意见如何,等等。这种现象存在了不短的时间,这跟那段时期老板的心理状态有关,也与他用人的理念有关。
老板习惯用启发的方式培养人。不管是开大会还是小会,还是方面汇报,老板都会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于是,参会的人就要抓耳挠腮地想答案,去揣摩老板的心理。尽管老板会说,你们不要在乎我怎么想,你们就想这事情的本质…
事情的本质是,只有猜对了老板的心思,会议才会顺畅地进行下去。否则,就要开始深入探讨某个人的思维问题、心理问题,是不是有小农意识、官僚作风等等等等。这些年,我对此类的场景经历的太多,这也使我对于此类会议失去了信心、产生了逆反,最后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乃至开小差、干别的事情。
我认为,对于个别的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头脑风暴的问题,老板引导进行问题导向性思考是绝对正确的。而对于大多数情况,老板需要明确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或者让相关经理人去传达这个意见。这一做法,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有效。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且不耽误对人员的培训。作为管理层,首先要告知员工做事情的标准是什么、正确的应该是什么,而不是不断地让他们试错,并在犯错后再进行剖析。
我也管理过下属同事。总体来说,跟他们开会次数比较少,开始时长也比较短。这可能有我一点逆反的情绪在里边。针对某些工作事项、问题,我会比较清晰地阐述我的观点以及解决办法。这样做,有两点坏处,其一,对下属有填鸭之嫌;其二,自己要耗时思考。
有同事也给我提意见,周总怎么老是不开会?!
当然,我也有我的工作方式。
除非必须开会安排工作任务的情况,我喜欢跟同事单独聊。尤其是涉及思考方式、脑洞大开等方面。我会提供一些思考方式或者具体技能供同事参考。跟我共事的同事,基本没有人会感到压力、紧张等。所以,也没人会琢磨我的心思了。
猜老板的心思这件事情,一定是发生在小企业内部高压气氛下的一种现象。所谓高压,可能是来自利益的高压、来自处罚的高压、来自批评的高压等等。在此高压之下,猜对老板心思将会获得巨大利益,促使员工产生了猜老板心思的心思。
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完全在于管理层,乃至老板。对于小企业来说,老板的性格、风格、言行都将是形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我们公司在一段时期内,员工猜老板心思的情况很严重。甚至形成上边说过的互相探听老板当日心情如何的情况,甚至多名员工要做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跟老板说过啥、老板说过啥)等情况。好在老板是明辨是非之人。对于刻意逢迎的人和话,他一般会予以批评。从长远来看,对于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仍是存在的。
别人对我的评价中,执拗可能排名比较靠前。我其实不太能接受这一评价。我自认为是比较随和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我追求的目标。
事实与愿望,往往总是匹配不到一起。我挨批最狠的一次,也是因为执拗。那一次也是跟老板的第一次激烈冲突。不得不说,2009年对于公司和我来说,发生了很多事情。
2009年第二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在国贸会展中心、中国大饭店举行。会议本身不重要。在会议期间,有一件跟会议不相关的事情没有处理好,之所以提到这个会,是因为我与老板的冲突就发生在中国大饭店的门口。
2009年,国家开始对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各类扶持,包括提供扶持资金。从部委到市局,都在摸索政策的科学性、完整性等等。作为一家有外汇收入的服务型企业,自然属于服务外包企业之列,而且是离岸服务外包。
对我们公司更为有利的条件是市局的领导对我们的业务大加赞赏,鼓励我们尽快提出扶持资金的申请。
在此背景下,我却迟迟没有动作。
原因有二。第一,我认为,这钱来的容易,也许会容易出事(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很保守的人)。第二,如果严格按照扶持资金的奖励办法去申请,我们公司还不完全符合条件。如果硬要去申请,就需要涉及“作假”。当然,这是我认为的作假。
会议期间,老板问我申报材料准备的如何了。我开始想支吾一下,说还没准备完,混过去算了。可谁知,老板打破砂锅问到底。随着我的回答,老板的情绪逐渐发生变化,直至变成暴怒。
平时我很少跟老板争辩。可那天我争辩了。虽然现在老板脾气温和多了,可那时,暴躁的很。
于是,在中国大饭店门口,11月的寒风中,两个人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不愉快交流。
后来,老板也时常提起那件事。尤其是说我执拗的时候,那是个证据。
我的执拗,最终还是向老板低头了。也许从那个冬天开始,我才不是那么单纯了,或者说不那么单纯的执拗了。
后来,我技术性地处理了申报材料。
再后来,我们公司连续十年拿到扶持资金,连续八年获得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还有别的荣誉。
作为老板,他喜欢执拗的人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谁TM喜欢一个倔驴一样的人跟你对着干呢?当然,老板肯定不会认为他自己就是倔驴。
有人说,刚入职场的时候,棱角分明,时间长了,就变得圆滑了。有人说,一定要外圆内方。
每个人的机遇都不一样。该执拗的时候,还得执拗,去坚守自己天真地保护着的那块地方。该放开的时候,就去放开。但要知道那些只是实现目的之手段。
话再说回来,如果说员工执着,那老板一定会喜欢的。
执着与执拗不过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别人看起来执拗的,他自己却觉得是执着。两者相隔的那层窗户纸,就是判断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标准。别人说你执拗,是认为你做的事情是错的、不值得做的,而自己之所以执着,是认为那事情是对的、值得做的。
如果放在员工与老板之间,坚定不移地执行老板的意志,那就是执着,反之则是执拗。
如果老板的意志是错的呢?那就会造就一个执拗的公司、一个执拗的团队。
在工作中,“好说话”的人,往往会多干好多活。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因为你“好说话”,所以经常被别人要求、请求干一些分外的事。
比如说,以前中午同事让我帮他买午饭。举手之劳,顺手就买了。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还有帮他拿快递、帮他领办公用品、帮他写个文件、帮他联系个客户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没什么。问题在于,让你做这些事的人,有没有给你某种形式的“补偿”。这种补偿,可能是他帮你买晚饭、帮你寄快递、陪你加班、甚至老板批你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帮你说话…
如果TA做到了这些,那你们可能就已经是死党了。
如果TA什么也没做,那么你们可能已经不交往了,或者以后就不要交往了。
那么,如果这个人是老板呢?有人说,老板不都是这样吗?!总是希望你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更多一点。是的,老板都这样。
接下来就可能不一样了。作为交换,老板给了什么,非常重要。
累死,是心甘情愿的,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我觉得,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拼命干活、加班,并不难:
第一,给钱。
第二,创业期没钱,那就给期权、股权。
第三,如果没钱,升职。
第四,如果既没钱也没职位,那就加深感情。
第五,如果没钱、没职位、没感情,那就只剩下共同的理想了。那你去大街上找个人跟他谈谈理想,让TA帮你吧。
以上只是说一般情况下。
实际上,在工作中,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有上进心、愿意多干活、多学点东西。他可以不去计较钱、职位甚至感情。但是,这只是个短期行为。当TA承担的工作,不仅仅是学习的事,还有责任的事时,这个现象就不成立了。
有个同事应聘文员/项目助理进入公司。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较好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于是,老板让她负责与高校的对接。还要去写与高校的合作方案、与高校老师沟通、实习学生的工作安排等。于是TA的工作立刻就丰富了不少。当增加了工作内容而没有调整岗位和薪酬的情况下,如果TA胜任这些工作,该如何对待TA,如果TA不能胜任这些工作、不能按时完成这些工作,又该如何对待TA呢?
事实之一是,老板并没有对TA的岗位进行调整或者新的任命。然后这位同事跑来跟我谈加薪的事情。来来往往谈了一个多月。最后在我向老板的争取下给TA加薪。
事实之二是,老板对TA后续的高校相关工作并不满意,取消了TA与高校相关的工作。
这两个结果,对于老板来说,没有得到预期结果,反而是相反的结果。
我被安排做招聘工作的时候,对于我来说,得到的是对招聘业务的熟悉,多了一份技能,从钱和职位上来说,还不如上边的结果。
工作态度好的同事,大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老板或者经理交代的事情,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去获得更多的机会:提升能力的机会、加薪的机会、见世面的机会、整合更多资源的机会。老板说,这些机会,本身就是“补偿”。是的,这是一种不能长期有效的补偿。当员工不能承担、无暇承担更多工作的时候,这些机会将对TA不再有吸引力。
这种情况的发生,属于管理的混乱、制度不健全。
其一,制度意识淡薄。老板做出某些岗位调整、个别员工工作内容调整时,应知会HR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并进行岗位职责、考核内容的确定,以及薪酬、职位的调整。
其二,人才意识错位。这话老板会不高兴。我的企业,我让谁干啥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很多情况下,老板对于人才是极其渴望的。总是想让员工尽快地承担起更重要的工作。在此迫切的愿望下,往往只看到员工的那些优势、亮点,而忽略了TA的不足。
其三,补位意识缺乏。管理层对于此类情况缺乏补位意识。这话老板肯定爱听。当老板做出来某个用人决定后,管理层应有响应。同意,按制度补位。不同意,明确陈述理由,给老板的认知进行补位。
对于公司经营来说,可怕的是上边的第三点。管理层如果不能及时补位,将会非常可怕。更可怕的是,管理层的人已经处于上边那位同事的状态。也就是,管理层的人在承担着超出TA能力范围、时间范围、情绪范围等之外的事情。
啰嗦了半天,老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呢?欢迎各位老铁提出各自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