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汽车、人物、医药、三农、美食、旅行、娱乐、影视、交通、时尚、企业、房产等各类记者们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话,定然是可以累积诸多的人脉资源。上到国属部门领导,下到基层业务员,全部囊括在内。任何一方都可以为自己选题提供所需的素材,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自己如何去引导,如何能够获取到想要的信息。
单方面的瞎聊,对很多事情的理解确实会很快,却也是野蛮生长,毫无章法。尤其是对特定的某一选题而言,帮助并不大,甚至都是做了些无用功。即便是对其他东西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手中的工作确实是毫无益处。
所以,但凡是确定了选题,定要明确文章脉络,清楚文章定位,捋顺采访思路,立意和受众都应早早确定,有选择的去问问题,在短时间要到最适合的答案。而不是只为了撑起采访的时长,却都没有聊到重点上。
其实已经不止一次说过这个问题。只要一心扑在某一个选题上,不想太多,不去搞太复杂,快速干脆的弄清楚脉络,准备精准的问题,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尽可能将采访时的话都能转换文字,避免过多闲聊时间。
如此,快速出稿并不是难题,且都是优秀稿件。
至于为何没有按照预期来完成,可以说是经验不足,也可以说是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总被一些乱七八糟的情绪干扰了本来的思路,进而影响了对工作的判断。
若是真的在某一个领域浸润的时间足够长,应该会很舍不得离开。一个对记者而言,圈子带来的舒适感也是安全感的体现,换到一个新的领域,就会有新的未知。且不知道哪些未知自己能够从容的应对并解决,能否像预期中的一样的结果,是否还不如之前较为熟悉的领域。
对自己钻研的领域心生倦怠时,就会想要换一个方向吧,可又不是都有迈出那一步的勇气。且只有在真正开始准备自己简历的时候,才会知道这么些年来,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自己的履历能够吸引到人,自己心里也一清二楚。
自以为获得的进步,能否在简历中较好的体现出来,并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说到底这仍是一个怪循环。即便是以为下一个是好机会,很可能适应了没多久,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模样。太正常。
想想只有身处在记者的圈内,对记者这一职业的了解肯定会越来越深,采访越多,体会越多,总结也越多。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是有相通的共性知识。只不过在对行业媒体时,着实没有那么深入。而这,也是行业媒体最大的优势。如果喜欢,万事大吉。
可能对我来说,现在的工作唯一让我感到不安的只是薪资待遇问题,以及能否进行更擅长并喜欢的选题类型。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历练。不单单是草率的作出决定就可以轻易的做出变动。
换一份工作并不难。
可需要考虑清楚的是,换工作对自己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收入,或是逃离现在的窘境,而不是有更清晰的规划,后面肯定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棘手。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年轻,总会有不能再试错的时候。
若是能够敞开了说,结果如何并不知道。
回想这一年来,但凡是有所沟通,必然是有茅塞顿开之感,那种体悟不是靠个人的思考就能够换来的。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的融洽,为了利益而抛弃,总觉得心有不耻。并没有到非要做决定的时候,现在的问题只是假期临近,包括长时间积攒了些选题,没有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罢了。
过了这道坎,一切仍可以继续。且是愈发的顺手,快速出稿的文章就是佐证。而自己串联起来的某一领域的专家,也足以让我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怎么说呢。一个记者的自我修养,第一步,首先得按得住作祟的小心思。平淡、稳定、有序的生活不易,再去打破会遇到什么,都不确定。
更何况,只有按捺得住躁动,才可能会在现有的岗位上收获更多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坐稳了才能走得远。频繁的变动对履历
而言,着实不好看。且资深记者的头衔,都需要能够抵挡住各种诱惑,才能老老实实的做些好文章
。
文/好好的 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