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丹青说,我上过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博物馆。
我来聊聊陪着女儿一步步爱上参观博物馆的感受。
逛博物馆不要做这些:
1、 不要让孩子产生逛博物馆是有负担的学习这种感受,这太重要了。
当一件事情有作业要去完成的时候,多半会消解兴趣。如果你要求孩子每次逛了博物馆要写篇作文什么的,多半会把博物馆变成孩子的此生最讨厌。
2、 切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可以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她感兴趣的部分展区来深度参观,不要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一扫而过。因为逛博物馆真的是个体力活,走马观花一圈下来,腰酸腿软是常有的事,孩子又迷茫又累,非常影响对博物馆的兴趣和好感度。
3、 不要妄想在博物馆教孩子很多知识。不要在孩子欣赏美和有趣世界的时候考察孩子记住了多少植物动物名称,多少名人轶事。写到这儿我又想起了费曼小时候的故事:“知道鸟的名称,不如了解鸟的习性。”其实博物馆不是充满知识点的地方,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灵感的场所。
4、 不要让自拍打卡成为孩子逛博物馆的主要形式。
小孩子对喜欢的事情会不自觉的沉浸在深度思考中,而为了抓时机、抓角度,不自觉地用“自拍打卡”随意打断孩子,是在用成人的浮躁破坏孩子的专注与深度学习。
可以怎么做?
1、 “功夫在诗外”,家长要事先做好准备。
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参观内容,在自己家孩子的个性和喜好习惯中,准备一些可以引起他兴趣的开放式问题作为引导。这些都需要家长日常就做一个心中有谱的父母,方能在与孩子的交流和亲子活动中有的放矢,做好孩子认知范围内的“+1拉伸区”引导和学习。
2、 以孩子的兴趣为第一选择。
选择了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博物馆或展览之后,在展区内更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做到耐心陪伴,适度解答,开放讨论。博物馆本来就是一个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想象力、创作力的空间,不要因家长的急躁和认真,而轻易去否定孩子的看法,孩子说这样你说错了,孩子说那样你又说不对…不要让孩子产生在博物馆参观就是在接受打击和否定的印象。让孩子成为参观的主体,享受任性交流的快感。
3、启发和引导
当孩子提出的问题,你也不知道时,不要着急的拿手机去搜索答案,这是非常难得的一起学习的机会。
可以问问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可以一起想想之前参观过的展馆中间是不是可以寻找答案?甚至可以让小朋友去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很多问题的答案在当下其实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是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找到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性和对世界怀有好奇的莫大兴趣。这些都是参观博物馆的意外之喜。
4、回忆和分享
这种回忆和分享也一定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前提,切忌作业式任务。
女儿3岁多的时候其实对逛博物馆完全没有兴趣,甚至一进入光线比较神秘的展区,就拉着我的手要出去。因为女儿非常喜欢粘土做手工,所以我会有意找到一些造型奇特的石器时代的陶人或者陶罐给她看,并问她愿不愿意用相机拍下来,回家之后参照着用粘土捏出来。这就是属于在女儿的兴趣点上不断试探。女儿回家参照照片捏好一系列“仿品”后,我还会邀请爷爷奶奶或者她的小伙伴一起来欣赏参观她的“XX博物馆”,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参观,回忆,做手工,做自己的小展览,到后来画平面图,画思维导图,写生,做模型,设计博物馆……现在逛博物馆、看展览已经变成女儿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尤其是在每年暑假数不清的桑拿天里,博物馆的清凉和舒适,常让女儿感叹,身心都是极致的舒适。
“我听见了会忘记,我看见了会记住,我参与了会理解。”在女儿慢慢爱上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又想起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画册上的这句话,我想为她再加上一句“我享受了会爱上”,这也是和孩子一起慢慢发现世界热爱生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