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鉴赏|乔尔乔内 《沉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代表画家。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甚于素描,色彩华丽,造型生动,诗意浓郁,世俗享乐基调明显,善于把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华丽优美的艺术效果。威尼斯画派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显示现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
画面上,维纳斯正在风景如画的环境中酣然入睡,脸颊微侧,头枕在弯曲的手臂上,一头乌黑的头发拂在脑后。面庞清丽,神态安详。睡姿自然优美,躯体丰满舒畅,起伏有致。
【一个成语】
鞭辟入里
释义:鞭,鞭策。辟,透彻。里,内部。原指学习要深入切实。后形容文章、言论深刻、透彻,能切中要害。也作“鞭辟近里”。(使用对象:文章、言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二七》:“至之问:‘学要鞭辟近里,鞭辟如何?’”
例句: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发人深省的评说。
近义词:入木三分
反义词:隔靴搔痒
【一句古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
译文:
子张问怎样为政。孔子说:“坚守职位不松懈倦怠,执行政令要忠实。”
伴懂:
黎叔退休了,平日到点上班,入办公室端茶看报,下指示。
现在到点,就不知该往哪钻。
他跟我说:“以前老盼着退休,以为退休就自由了,现在,怀念上班的日子。”
我问:“为什么?退休,不是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安排了吗?你不是最爱垂钓吗?还有下象棋。”
他说:“怎么说呢,少了一种被需要感……一种因为工作能力而被肯定的价值感。”
哦,我知道这东西,这叫社会存在感。
其实,我更怀疑,他是少了被下属恭维感,就是逢年过节,没人再往屋里钻了,中秋节要自己买月饼了,端午节要自己买粽子了,过年要自己买腊肉了,还有遇到熟人,不再有人热情并坚决地拉他去饭馆吃饭了。
呵呵,尽管我心里在调侃他,但是他的短暂的、偶尔的失落,让我明白,人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有工作,并且有一个集体收纳自己,让自己产生归宿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不松懈懈怠,都可以帮助自己制造充实感。
还有,如果你是个下属,在上级面前,不要耍滑头,因为领导大多是一步一步登上去的,你呆过的位置,你有过的心态,人家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收起你自以为是的聪明感。(《各种感》)
【一段摘抄】
在彼得·林奇的《学会投资致富》中有一段讲述美国最早的百万富翁伊莱亚斯(Elias Hasket Derby):“如今几乎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当时全美国最富有的人了。现在,他的豪宅已经属于国家公园,并对外开发,供人参观。但距离他的豪宅几百尺之遥,就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所写小说《七个尖角的阁楼》(The house of seven gobles)的故事发生地。霍桑声名远扬,而伊莱亚斯却默默无闻,这种强烈的对比足以说明,在人类生活中,在教育领域,文学与金融孰轻孰重。”——但斌《时间的玫瑰》
伴懂:
但斌《时间的玫瑰》这本书我在今年8月份已经读过了,上面这段话,我怎么都忘不了,而且每每回忆起,我就如坐针毡,我想:如果我从事一辈子文字工作,却没有自己的作品,人生多么虚无啊。
人靠什么证明自己来过世上?
靠子孙吗?
请问,多少人可以说出外公的父亲的名字?
我是一个矛盾的人,当我发现自己居然也想“青史留名”时,我觉得自己虚荣,又俗不可耐。
因为,我知道,根本没几个人可以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痕迹。
10月,金庸老师离世的消息传来,掐哥的心情低落了一整天,连下厨的兴致都没了,他可是爱死了《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因为韦小宝实现了多数男人心中的梦想,多妻,多妻,多妻。
不调侃掐哥了。其实,我理解他的心情,他总是会为优秀生命的离去而伤感,他是个多愁善感的男人。
与他相比,我常常不解风情。
我问:“金庸老师走了,他的作品于他还有意义吗?”
掐哥说:“起码活着时,他的作品给了他足够的存在感。”
其实,还给了他生命的激情,生活的趣味。
那一瞬间,我悟了。
我为什么总是要考虑那么长远呢?
我只需要考虑,我活着时,什么事情可以给我存在感,不就好了吗?
我又问掐哥:“你看,我编辑的这个期刊,像不像情感日记,或者读书笔记?”
掐哥说:“像。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想说,就是不像完整的作品,你没有成就感。”
我拼命点头,这就是知音。我说:“是的,没有成就感……但是,我的所有灵感都来自于我阅读的东西,我对自己从书籍里摘抄出来的每一个词语、句子、段落,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是它们激发了我思考和写作的热情,所以我放弃不了这种写作的形式。它们是我灵感的源泉。”
掐哥说:“有些执着,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你的这种写作方式,可以给想要学习写作的人很大启发。”
我往后一仰,靠在沙发上,无奈地说:“好吧,那我就做个小白鼠,供人们参观一下,我的写作是如何从阅读出发,然后经过思考的发酵,最后从笔端延展而出。”
掐哥拍拍我的头,说:“你知道,你能安静读书,随心所欲写作,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吗?”
我抬头,冲着掐哥笑:“我知道,这份幸运缘于你,是你承担了应该我承担的东西……谢谢你。”
掐哥用手摸了摸我的脸。
我见掐哥兴致不是很高,那天我就没有继续缠着他说话,其实我的内心还有很多折磨我的想法。
比如,我曾想过要把写作和读书剥离开来,让从我脑袋里出来的东西,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但是,我发现我对手里做的事情投入了太深的情感,我无法让一切独立于懂懂书童之外而存在,因为我就是在整理期刊时才产生的这些文字,如果把写作从这里剥离开,我觉得那是一种背叛。
我觉得自己,就快要为懂懂书童献身了,要为它立贞节牌坊了,有种恋爱的感觉,就是:我要嫁给你,余生和你过。有时,又是另一种感觉,像是做母亲的感觉,就是:你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照顾好你。
我要为这份忠贞写一段誓言:活着时,我所有的文字,都将记录在你这里,绝不向其他平台抛媚眼。
不行,为了给自己留个退路,补充一句:即使向其他平台抛媚眼了,我也一定让人们知道,你才是思想的源头。(《读书与写作》)
【一篇文章】
《从穷人到富人的全过程,越看越触目惊心》
精彩语段:
将生活费用变成第一资本。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动力,只有对财富充满渴望,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享受到赚钱乐趣的人,才有可能将生活费用变成“第一资本”,同时,积累资本意识与经营资本的经验与技巧,获得最后的成功。贫穷者不仅没有资本,更大的问题是没有资本意识,没有经营资本的经验和技巧。贫穷者的钱如不是资本,也就只能一直穷下去。
贫穷变成富人,最大的困难是最初几年。开头的5年可能是最艰苦的日子,接下来会越来越有乐趣,且越来越容易。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别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装着经营知识、理财性格与资本思想的大脑。
对自身能力的投资。多劳多得的根本是质而不是量,贫穷者最根本的投资是对自身能力的投资。
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对很多贫穷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
富人靠资本生钱,贫穷者靠知本致富。世界上聪明人很多,有知识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发大财的却少,要把知识变为知本,只有和资本联姻才行。
(期刊来源:微信公众号“懂懂书童”)
(期刊介绍:每日推荐阅读一个成语、一句古文、一段摘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