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进行生成性教学。这就需要对原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做相应的调整,可以是扩充与完善,也可以是降低或改变。我在拙著《有趣的语文》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回我给初中生上冰心的《墙角的花》,这首诗就短短的几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联系日常生活中一些人与人相处的方式展开想象,领会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嘲讽,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躁的立意。当组织同学们讨论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认为墙角的花儿是孤芳自赏!”我一听,很好的观点诶,如果按预设的目标“教”下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于是我问:“那你觉得它是怎样的呢?”这学生说:“墙角的花,独立开放,并没有孤芳自赏的意思啊,它就在那里开着,不在乎别人对它怎么看,我们怎么就可以说它是孤芳自赏呢?”我回:“想想也是诶,冰心为什么要给它按上个‘孤芳自赏’的帽子呢?我们再来读读看。”于是我让同学们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醒同学们关注定“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的遣词造句。有同学说在前面加个“如果”就好了,如不孤芳自赏天地就不会小啊。于是我在原先设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做了拓展与完善。做人处世固然应当谦虚,勿骄勿躁,但也要有不为外界的议所困扰的独立意识,努力做好自己。
——凌宗伟《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第152—153页
这里凌老师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相应的调整。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非常常见。毕竟学生们的起点不同,理解能力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不顾学生实际严格按照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要求所有学生,或者不顾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地按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教学”,因为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若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设立一个“让学生站起来跳一跳就可能够得着”的教学目标,这样所有学生都有可能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