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是我继时间管理之后关注较多的。
我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情绪爆发更是家常便饭。你们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特别是对亲近的家人,分分钟就会发脾气,一个人独处时的情绪也不可控。
昨晚看到了一篇文字,《怎样处理自己即将爆发的情绪》,大晚上头脑放空,看完受益良多。
关于情绪,引用叶武滨老师讲的一个故事:
爸爸早上起床洗漱,随手把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上,妈妈看到了,为了不让表被水浸坏就把它放到了饭桌上,儿子吃早餐时不小心把表碰到地上给摔坏了,于是爸爸狠狠地揍了一顿儿子的屁股,又跟妻子吵了一架。
妈妈说,她是怕表被水浸坏了才拿到饭桌上的,爸爸说自己的表是防水的,所以不应该动它。
爸爸吵完架早餐也没吃就出门了,快到公司时才发现自己的公文包落在了家里,匆匆忙忙地转回家,这时妈妈已经上班去了,儿子也上学去了。可是,爸爸的门钥匙在公文包里,于是他只能再打电话妈妈让她送钥匙回来。
妈妈接到电话后也慌慌张张地往家赶,路上不小心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摊主拉着不让她走,在赔了一笔钱之后才得脱身。
当爸爸拿到公文包,回到公司时,已经整整迟到15分钟,受到上司一顿严厉的批评。
这一天爸爸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为一件小事跟同事又吵了一架。
妈妈也因为早上的早退被扣除当月的全勤奖。
儿子今天有棒球比赛,原本他很有夺冠的希望,但是因为早上被爸爸揍了屁股,心情很不好,发挥不佳,在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故事里好像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是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这一天很倒霉!
事实真的是这样?
如果爸爸看到坏掉的手表不是先揍儿子的屁股而是先关心儿子有没有受伤,那么儿子的棒球比赛或许就不会输;
如果爸爸没有不能控制情绪地和妈妈吵架,或许他就不会把公文包忘在家,之后也不会迟到,不会挨上司批,更不会影响妈妈损失整月的全勤奖。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生活中的很多片段。如果像故事中的爸爸一样转变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小小情绪,是不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对自己,对身边人的影响也是全然不同。
事实上,生活中只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剩下的90%完全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所以归根结底,一切的发生根源都在我们自己。
先与你分享总结的思维导图,了解一下“情绪”。
改变态度,是控制情绪的首要任务。“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很好的证明。
当你拥有美好快乐的心态,看什么都是美好的,也会少了许多抱怨,相由心生。
我爸妈对我的脾气很是头疼,我经常会说,“怎么办呢,我天生就是个暴脾气,遗传!”看影视剧多愁善感,我也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这样。这些话说得好像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但科学证明,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把一对刚出生的双胞胎放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抚养。
一个家庭由一对有教养的,性格温和的教授组成;
一个家庭由一对长年吵架的普通夫妻组成。
多年后,这两个孩子成长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脾性:一个温和,一个暴躁。
科学家后来又把他们带到一家福利院一起抚养,几年后,他们都变得很谦卑而美好。
这一实验说明,性格或是情绪的好坏,都是可以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那到底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首先,定义我是谁。“认清自己是谁”是控制情绪的总开关,那些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内心里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善于处理关系的人”,别人骂你,自己就应该骂回去,没有换个角度看问题,更不像“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把自己定义成谁,你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其次,我们要学会转移情绪。这两年,虽说没有系统性的学习了解情绪管理,但想要改善对家人的态度与表达方式是真的,我会在笔记本里写下。“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想要发脾气大声说话时,深呼吸3秒钟”,再不然不理睬。去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一定要学会转移情绪,不要死磕。
除了转移,也要适度发泄,我们的情绪就像是一个水杯,水满了总是会溢出来,要学会倒适量的水,喝完再倒。但是要注意,发泄的过程中要“适度”,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他人甚至大众。哭一场、睡一觉、动一下,都是不错的选择。
我刚刚说,当想要发脾气时深呼吸3秒钟,其实也是一种拖延法,今天想要发的脾气点,放在明天甚至一周后看根本没有意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下的你被情绪控制了头脑,无法理性思考,事后想起来,真的没那么严重。我们吵架时总是说出伤人的话,事后后悔莫及。情绪从大脑处理到输出,也是需要时间的。别人说句话,你都要反映一下才能理解,何况是情绪这个抽象的小妖精呢。
最后,建议你写感恩日记,我自己会记录小确幸。从前几年听说了村上春树的“小确幸”,跟着践行一番觉得确实会提高幸福感。每天在笔记本上写下当日的小确幸,再阴霾的心情也会转好。
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的主观意向,如何改变?从改变的事情的态度开始。
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当你花费了很多时间与负能量去抱怨生活的同时,不如去拥抱生活,你会发现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是希望被爱的,生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