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柳叶绿了,桃花红了,春气正浓,清明节快到了。
清明时节思故亲。每到清明,我总会想起去世的祖母。因为祖母去世,是我经历的第一个直系亲人去世,当时的那种境况深深地印在记忆里,挥之不去。每每想起,总有一丝惆怅和悲戚。
祖母,姓童,名永兰,生于1912年农历五月初八,1993年6月15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早晨辞世,享年81岁。在祖母去世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写了日记,里面记录了祖母的生辰及辞世年月,也记录了我那时悲伤、失落的心情和对祖母的思念。
近日重新翻开日记本,一丝淡淡的忧伤情绪又在心头弥漫开来……
祖母去世一周时,乡里俗称烧“一七”,要烧一些纸钱给祖母,并用黄纸包好,叫“寄包裹”。当日傍晚,我和母亲在台子下的路边将包裹一一烧去。晚间的日记里,我记录了以下文字:“烧完包裹,我心里感慨一片:昔日怨祖母的唠叨,今日恋祖母的慈爱。再多的包裹也只能化为灰烬一片,去慰籍九泉之下的灵魂。祖母啊,您舍得丢下儿孙去啊?”
端午节,餐桌上当然没有祖母包的粽子,也没有往日的欢笑。一家人的午餐,气氛相当凝重。我的日记里说:“少了祖母,气氛少了欢欣,倒是多了一种孤寂,心灵深处感到好寂寞。祖母的慈爱没有了,祖母准备的粽叶却还在。看来祖母是准备过端午节、为我们包粽子的。可惜祖母没有。”
农历五月初八那天的日记里说:“今天是祖母的生日。大哥曾说,等婆婆再活几年,就给她老人家过90岁大寿。可惜祖母不在了。没有祖母的日子里,家里感到好冷清。”
祖母去世第二周时,家里放树做棺木还给人家;当时祖母去世,是借用了邻家老人的棺木。当天从早上忙到晚8点后,才跟祖母寄了包裹烧了“二七”。当日的日记,详细记录了当天的事情经过。
6月30日,祖母辞世半个月,我简记了当天的繁忙:“家里少了一人,自然很繁忙。这不,父亲很晚才回来忙着掐豆条、烧热水。吃了晚饭,母亲才记起给猪喂了菜,还没有倒水给猪喝呢。要时祖母健在,这些事情也用不着父亲母亲做了……”
“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贵。祖母生前的唠叨、叮咛,现在想听也听不到了。”
“院子里的指甲花、夜来香开了。祖母怕蚊虫叮咬,常用它们来驱蚊。可惜祖母再也不会去掐一把花,涂在蚊虫叮咬的腿上了。”
“昨晚梦见了祖母还和我们一同生活,坐在一起吃饭呢。没想到今日亲戚们都来给祖母烧‘五七’了。时间真快,祖母的坟头已长出了青草。姑母去坟地里哭得好伤心。”
“看门上倒贴的‘福’字,心想今年给祖母‘到福’,没想到祖母却不能享受这人世间的‘福’了,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享福了。”
……
日记里片片数语,寥寥数句,记载了我对祖母去世的思念和追忆。当时的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小伙,心却如此细腻,我现在想来,也感觉有些奇怪。但一细想,我也坦然了。是因为当时的我,和祖母的感情太深,和祖母的心贴得太近。20多年的生命历程里,岁岁与祖母息息相关;现在突然与祖母辞别,心里与情感都无法接受祖母的离世,心里仿佛总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心里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离别亲人的悲痛和无奈。没有什么别的方式来表达心境,唯有用日记去记录心扉。
我一直不信祖母会那么早辞世的,因为我深信,就她的身体状况,她会活到百岁;我更不信祖母会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之前辞世,因为祖母知道要过端午了,老早地就把先一年收藏的竹笋叶(即粽叶)拿出来,放在院子的台阶上晾晒,以备到端午的时候,再给我们包粽子。
可命运不公,不管我信与不信,在六月半的那个清晨,她离我们而去了。她离去时,那几小捆粽叶仍静静地躺在台阶边。
“清明”“端午”“粽叶”,现在每看到这几个词,或者每当这几个节气来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祖母,想起与她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起祖母给我讲的诸多往事和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