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都有感人之处,几乎每一期节目都有戳中观众泪点之处,难怪有网友说,泪点低的人,千万不要看《典籍里的中国》。
比如第一期伏生护书。秦末动乱,伏生与家人舍命护《书》。当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他们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伏生的妻、子都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回乡后,伏生遭遇兵祸,只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20年后再回家园,书简多已朽毁。回忆至此,伏生自责不已,伏案痛哭。伏生以命护《书》的情节,展现了先人为保护典籍、传承文化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令人动容。
又比如《楚辞》一期。戏剧故事围绕屈原手中的“柑橘”展开。橘子不只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人民的一种情感隐喻,还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荧屏上,屈原和楚怀王从两个爱吃橘子的孩子成长为踌躇满志的少年,就像是并肩生长的两棵橘树,想为家国开花结果……可惜,一个自沉汨罗,一个客死于秦。当楚怀王“离去”,屈原大口吃着橘子,甚至吞下了皮,让悲伤的情绪到达了极致。一颗橘子,见证了楚怀王和屈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饱含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这一片段看哭了许多观众。
再比如第三期《史记》。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时空,见证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用一生成就“史家之绝唱”。临别时,撒贝宁动情道:“请受炎黄子孙一拜!”这一幕让人感受到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他对历史的敬畏和担当,令人不禁泪目。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的仪式感,又传递了司马迁在忍辱负重岁月里的孤独与坚持。
这些伟大先贤的精神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忧国忧民,总想为后人留下点什么精神财富,视典籍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并了解,我们中华文化可以持续五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的文化底蕴足以让我们自豪而立世间。
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每当这个时候都很自豪自己是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