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我也许根本不会看这本书,长久以来的认知里,逻辑似乎是跟寻常人无关的、艰深、晦涩的东西,我还一度把通不过MPACC考试归结于有逻辑这门课,仿佛逻辑是什么洪水猛兽。当这本书却打破了一些固有的想法,它一点也不艰深,充满趣味性,甚至是我最近看的最好读的一本书。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通过故事与习题结合的方式,串联起50个逻辑推理的法则,我们也许不曾过考过,但必定为之困扰过的问题一下字清晰了,所谓“光环效应”、“囚徒困境”这些专有名词所代表的只是生活中的小事。
怎样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许应该先从根本上纠正思维的误区。好的思维模式会从根本上改善学习的质量。
1、不做“点子杀手”
接受现状是对创造力最大的扼杀,我们听到大多是“是什么”,而很少思考“为什么”。很少反思事实是这样的吗?总是说权威说的……这往往堵塞了独立思考的路。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说权威说的就一定正确吗?权威正确,他表达的就一定正确吗?即便权威表达正确了,你理解的是正确的吗?权威就一定存在吗?
可见,有时我们笃信不疑的事,非但不一定正确,反驳方向甚至是多角度的。
如果说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是养成逻辑思维模式的第一个“杀手”,那么“急于评判”就是第二个。
一旦右手蹦出一个新点子,左手就会想要一下子拍死它,最好的办法就是按住自己的左手。
因为自我否定的消极程度更甚于否定别人,你都没有听到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在心底里悄悄的扼杀了,久而久之,甚至会升腾不起任何一个有意思的念头来。
无论是不敢质疑现状,还是急于评判新点子,归根结底可能都是因为害怕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
这种心态很正常,少出头,少提想法,自然少犯错,那么就当一个安全的庸人把。
2、退后一步想问题
退后一步想问题,往往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许就是打开局面的关键。因为人们很少会后退一步,重新思考眼前的问题,大多数人一遇到问题就会立刻开始想办法,而不是思考这一现状是不是又眼前的问题造成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例如有家餐厅正在流失客户,原因在于客户觉得等位的时间太长,通过扩大规模、提供更多就餐位置,或是改进点餐流程都能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加快客人就餐速度。如果我们转变思路,想想怎么能让客人在等餐时不那么烦躁,可以在等候区装电视,安排免费的小点心,娱乐设施,同样可以解决问题。
3、不要被沉没成本所影响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已经发生的成本都不应该影响到你对未来的决策,唯一能影响未来决策的因素是两种选择的利弊关系。
事实上却很难做到,我们容易把沉没成本看成是浪费,从而本能的想投入更多的时间或精力去挽救,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要知道,放弃并不意味着之前的决定是错的。
除此之外,逻辑思维的方式还理论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决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思考结构,让我们思考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1、利弊分析法
利弊分析是一个简单粗暴的T字图,好处在于,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迫使我们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利弊分析法会让们的视角更均衡,从而向一个成熟的思考者靠拢。
2、矩阵分析法
矩阵分析是把两种事物放在两种情况下考核,从而产生四种可能的结果,目的是强调要把时间用来处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
原则是要保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当然掌握方法并不足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逻辑漏洞。
有能力做一件事并不意味着你就会做这件事,能力行动完全是两回事;你能做好这件事,并不一定就能做好另一件事,差异过大的两件事往往没有可比性;个体代表不了群体,想要别人信服,你的样本要足够有力度……
之前听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觉得一本书内容不错,很适合目前部门所面临的问题,就把书推荐给了老板,他的老板只用了1个小时就看完了这本书,并且在之后的会上作了内容分享,鼓励大家多学习。
用1个小时完成这些,看似是不可思议的事。究其原因也许是他的老板早早就在脑中形成了知识结构,他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把书的内容放在自己的体系里,再拆分有用的化为己用,也就变成了很简单的事。
学习逻辑思维能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它能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建立自己体系。当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认知体系,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