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厚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常来“村头村尾”走一走、常去“走家串户”聊一聊、常到“田坎地头”干一干,走进与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拉近与群众之间的心灵距离。要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精准发力,将工作关注点聚焦在人民群众的民生大事、关键小事上,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当好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血脉里,落在行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党心即民心,民心即党心。无论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还是时代楷模黄文秀把扶贫工作当作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抑或是“燃灯校长”张桂梅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丹心热血沃新花,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为民”情怀,增强责任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目标,一件一件办实事,一件一件办好事,一件一件解难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无论是战疫情、抗风险,还是稳经济、惠民生,每一项成就都来之不易,靠的是一批批共产党人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干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使命意识,立足本职、埋头苦干,涵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要树立“破薄冰、涉险滩”的担当意识,工作中杜绝马虎应付、推诿扯皮,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韧劲,以钉钉子的精神,把棘手的事办妥、把难办的事办好,用我们的“辛苦”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在切实为民谋利中,更好地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