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不是交易
行善是因为“我想付出”,而不是为了改变命运。
行善无节制,不仅不能改变命运,还有可能让命运更悲惨。
这里面的行善,包括一切善意和友好的行为。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对朋友,同事,家人,以及陌生人的。
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善良的人最后都很受伤,怨声载道。
为什么善良的老好人,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呢?
原因一.“感恩的心”,只能维持一个礼拜。
感恩的心,其实是一种情绪,就像开心和悲伤一样,人的情绪是十分多变的。
早起下雨了,你的心情开始不好。
到了中午天气转好,你又觉得世界都亮了。
善变不是女人的专利,变化是人的本性。
假设你请别人吃饭,对方对你的好感。至多只能维持一周。
再下一周,对方对你的好感就荡然无存了。
2018年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描述一下:
小王在单位是一个老好人,他经常请大家吃饭,对人笑脸相迎,有求必应,大家对他的为人和评价都很高。
小李在单位是一个怪人,行事独来独往,极其抠门,从来没有请大家吃过一餐,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后来这两个人都离职了。离职之前免不了道别。
小王因为长期照顾他人的需求,忽视自己的需求,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
所以表现得性情大变,把自己内心的委屈全都发泄出来,他的行为让同事们不知所措。
相反,小李在离职当天,他把所有的同事都找了过来,请大家吃了唯一的一次饭。
他在饭桌上对自己平时行为,给大家带来的困扰表示抱歉。同事通过这次聚餐,短暂的了解了老李的为人。
从这之后,大家对小李的评价反而比小王更高。(小王心里冷...)
人不是理性的,不会把实际请饭的次数相加,来判断一个人好的程度。
那个经常对别人好的人,慢慢就被习惯了,被当作理所当然。
偶尔不好了,反而招至埋怨:“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你怎么变坏了?”
与此相反,那个与人保持距离看起来不是很友好的人,偶尔表达出的善意和他原来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反而更受欢迎。
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们更感动于“坏人”的忏悔,而唾弃“好人变坏”的过程。
你说“不对呀!你说感恩的心维持不了一周。
但我在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跨越时间的感恩的事情。
比如:‘曾经他沦落街头,二十多年后,他带着千万现金,回来报答当年100块钱之恩!’多感人呀!”(帮人=捡起呀)
这种事情,你是在小说里看到得多,还是真实发生在你身边呢?
常见的事情,是不会让人感动的。
不常见的,才会被人歌颂。
比如:“白富美和混混在一起了”,还有“寒门女嫁入豪门。”
比这更感人的是“动物报恩”的行为。
当一只小狗叼来食物感谢你救命之恩时,你会更感动:“狗有时候更像人,人有时候是真的狗”。
成为一个“老好人”,都不如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至少在这个缺少感恩的年头,你会被人记住。
原因2.助人者只起辅助作用,成就和财富归当事人所有
很多助人者内心总会有一种不合理的期待,希望把自己帮助的那个人的成就和荣耀,归到自己身上。
无论这种期待是刻意的,还是无意识的。
我除了咨询,平时还教舞蹈,教舞蹈的原因是因为跳舞是我的爱好。
我是一个为了节省时间(re ai jin qian)的人,经常把爱好变成职业的人。
当学生把舞蹈跳得很美时,我就暗自窃喜:“你是碰到了好老师了,才能学得这么快”。
由此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被帮助者,在他人的帮助之下获得了成功,荣耀名望或者财富应该归谁所有呢?
或者说不那么贪心:“是否可以分一部分荣耀,名望和财富给这个助人者呢?”
我觉得是不可以的。
最近读了一本投资的书。《cis股票交易术》
作者Cis被称为“日本最牛散户”,“日本股神”。
他21岁开始炒股,从最初的23万,到如今的13.8亿(人民币)。
有一章他开头就表示感谢:“我能成为亿万富翁,是因为在股市赔了1,000万的时候,遇到了2ch上的朋友。如果没有跟他们的相遇,我早就离场走人了。”
这些朋友是获得了荣耀,这本书在刚出版之初就销售一空。
无数看了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是这些朋友帮助了cis成为亿万富翁。
但书的收入是CIS的,炒股赚的钱也是CIS的。
是他成了亿万富翁,而不是他的朋友们。
他可以感激这些朋友一万年,但无需分给他们一分钱。(他愿意给是另当别论了,但这不是他的义务)
他的朋友最多获得了一些吹牛的谈资:“cis当年赚到的钱,都是因为听了我的意见”。
“老师和学生”,“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教练和被教练者”,“师傅和徒弟”,“医生和病人”,所有的类似关系,都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
帮助者为了被帮助者提供了充足的,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一切有利条件和准备。(文笔有限,有点绕,我会努力提升的)
无论是手把手,还是亲身示范,最终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那个被帮助者,能为自身负责的也是其本人。
所以,是当事人的功劳。(荣耀归于当事人以及他的努力!)
读到这里,那你一定觉得做这些职业的人太亏了:“他们那么善良,有爱。
帮助了别人,奉献了爱心,还不应该得到回报和感恩吗?”
其实在这里我们也有一个错误的期待。
既然是职业,那么付出劳动,职业收入就是他们的回报。
在职业关系中,来自被帮助者的感恩,尊重,或者金钱的回馈,并不是被帮助者应该应分的。
而是额外的,不应该对其有任何期待,也没有理由因为对方没有感恩的反应而受害。
为学生着想的老师一定是比不上心的老师教得好,也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果。
但不要感叹“这一生都为别人奉献,自己却没有得到更多的金钱回馈”。
因为老师不会因为教得好而发家致富,这是不充分条件,也不是唯一条件。
其实这件事反过来想就更清晰了。
假设你是一名老师,你的学生长大之后被判十年监狱生活,你曾经负责培养了他。
既然荣誉可以归你,那么责任也可以在你。要你替他做3年牢,这个判决你接受么?
人都喜欢把别人的成就归于自己,把别人的问题归于他自己。
当你事业有成,妈妈:“我的孩子真好,妈妈这么多年没白教育你”
当你惹祸回家时,妈妈对爸爸说:“快看看您教育的孩子都干了什么好事儿!”
朋友关系要对等
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但是有差距。
朋友之间的对等并不是说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人与人之间有努力程度上的差距。
我们既然尊重个人的努力,就应该承认这种差距。
一名律师小可,每天用6小时工作去努力处理复杂的案例。另外还会在下班之后花4个小时学习专业知识。还得用一个小时健身。
与此对比,在某公司工作的小明,他除了上班,业余时间都花在聚餐,追剧,打游戏,喜欢找朋友聊“东家长李家短”。
你觉得他们之间会有真友谊吗?
他对朋友的筛选不是职业身份上的鄙视,而是对自己生活经营的用心程度。
一个在名校打扫卫生的人可能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也没有人会主动和他成为朋友。
但是如果这个人经常在工作之余去图书馆看书,那么大家就会忽略他的职业,对其另眼相看。
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受伤,是很常见的(还有家属,亲人关系)
职业的帮助关系,是有收入作为回报的,朋友之间的帮助就很难衡量了。
假设你很不幸,遇到了一个不愿意付出,或者没有能力付出(我明天会讲这部分)的朋友。
你单向付出了许多,嘴上说着不要回报,但内心一定会很委屈。
这种关系是无法长久的,而且积怨越多,等战争爆发时就越难以收场。
那种平时和和气气的人,生起气来是很要命的。
尊重他人的努力
其实很多大佬是很愿意付出的。
但他们不爽的是,有些人平时不思考,不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见到大佬就贴上去叫“朋友”,以此获得平等的交流机会。
其实这背后不仅是因为与大佬叫朋友显得自己好像一样牛,同时也在说:“你不要觉得你说话更有价值,我们明明是朋友”。
如果你认可,一个人的专业性是由于他长期持续行动和付出带来的结果,那么就不会有这么不合理的想法了。
同样当大佬称呼你为朋友时,更多是社交礼仪。多学习多成长,不要有太多幻想。
与此相反,也没有必要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自卑。
如果想请求帮助,要保持礼貌,尊重对方的付出,并且对自己人生有认真的态度。
提问之前先想一下这个问题网上是不是已经有答案了。避免问一些没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
越帮你的人,越会帮你
刚才说到,不要对自己帮助的人有任何期待。因为你帮助过的人基本不会回来感恩。
反过来,当我们是被帮助者,一定要多感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单向付出。
“帮人者恒帮”,只要帮助过你一次的人,你下次再找他,他帮你的概率是及大的。
如果有人无条件的帮助了你,你真的没有能力回馈给对方,但至少要有感恩之心。
一个小红包,一杯奶茶其实是足以了。或者当对方受到质疑的时候,帮着说句好话。
总结:如果说时间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那么老好人的问题在于他把时间都随机分配给了别人,为别人做了嫁衣,
却对自己的需求忽视,以及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能力。
老好人一般情况下是不敢自我维护的,他们总是委屈自己,不敢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
改变:
1.多关注并满足自己的需求
2.每天找一部分时间给自己用来充电
3.认可自己付出的价值
4.如果付出了,不要期待对方的感恩和回报,如果有期待,就先别付出,等一等
5.不需要讨好别人。
想要照顾好别人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
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先从坑里跳出来。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马上赞赏支持,请作者喝一杯咖啡️️。
因为我知道不需要一周你就不记得我是谁了。
也可以点赞和转发,让更多人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