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学习钢琴,那么你会怎么辅助他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呢?下面有两种选择:
一、孩子练钢琴时,你会要求她把新学的曲子弹10遍,只要次数够了,任务就完成了。
二、你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你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你会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当然前提是,你是懂点儿音乐的!
在选择二中,那些括号里面的文字,就是刻意练习的方法和诀窍。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有一个不太出彩闪光的人生,大概就是我们在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后,玩不转什么是刻意练习,一辈子都在勤奋地重复着低水平的练习!有位心理学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所谓的天才,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人缺乏指导下的努力都属于“天真的练习”即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改善表现、提高水平。这种只靠重复的“埋头苦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在上文有过简单的描述,下面就具体来说说!一般而言,正确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孩子要练琴,那你就告诉他:“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你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因此,有教练指导是极好的事,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所以,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有限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正如某本书上所说: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当你的身体发出排斥和逃避的反应了,请千万不要焦虑,因为这是身体发出了提示你已经踏出了舒适区的信号。当做一件事你已经完全轻车熟路了,这个时候你反而应该小心,因为你有可能已经在舒适区不可自拔了。
要想有为,我们都需要在各自领域、专业内进行大量练习,或者说正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造就了行业标兵、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无论是谁,拥有深度沉浸的能力后,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失败是成功之母,反思乃成功之父,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