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改变,借信息技术促成“学生中心课堂”
与陈蕾老师一起共读王绪益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一开篇,陈蕾老师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相信技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改变吗?”我的答案是“相信”,我相信很多老师的答案也是“相信”,但大家一定也觉得让信息技术走向日常课堂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实施的事。然而,通过第一模块:改变理念和第二模块:技术优势的学习,我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改变。只要彻底地改变理念,我们终将借信息技术促成“学生中心的课堂”,成就真正的教育。现谈一谈共读后,使我感触最深的三点。
对“教育目的定义”的改变。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众人习以为常或所谓的“真相”时,仍拥有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的态度、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消弭从现在到未来之间的隔阂。只有这个教育理念植入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我们才能不计“险阻”,不只关注眼前成绩,迈出改变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从而坚定不移地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对“何为好课堂认知”的改变。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呢?王绪益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教师要减少课堂占用的时间,减少课堂要说的话,减少给的提示,将这些说话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才有高阶思维的形成,才能有效解决深度学习与课堂时长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要学会刻意的“无”,让学生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素材,从而推进学习进程。加上“前慢后快”的理念,以整体的眼光看待教材,不在局限于平均分配每个单元的课时。这十二字的教学心法,为我们解决了如何使用教材,如何挑选教材,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安排教学进度。
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改变。长期以来,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是为了让课堂看起来更“高大上”,而第二模块:技术优势,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正确的使用方法。1.我们要将PPT精简到5到10页,让每一页内容都是精华,从而进行深入教学。2.实物提示机,能很好地收集学生作品,使其成为教材,促成“生成性课堂”。3.抢权和挑人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师要学会借助这两个手段,促使每一位学生进行思考。4.教师要善用及时反馈器,借助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决策,帮助自己发掘教学上的盲点,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或是以差异化教学来打造课堂。这才是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方法,也让我们不再困惑如何才能让信息技术走向日常化教学。
相信接下来的共读时光,还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借信息技术促成“学生中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