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题目来自本班百日誓师的标语。只要在努力,在改变,他就是最美丽的人,不管他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所有人都适用。
孤零零的路灯在石板路的尽头,高高的挂着,白亮亮的刺目,料峭的春风,掠过狭窄寂静的小胡同,我紧紧地牵着长长的背影踽踽前行。
这是第39位同学,最后一家。爸爸白血病住院,二姐上班未归,17岁的少年,饭后正在阁楼做功课。妈妈几年前病逝,大姐出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教会了他做饭,教会了他如何屏蔽窗外不远处麻将馆的喧嚣,他肤色黝黑,有一个好身板,去年在市中长跑比赛中得了奖,奖金都给了爸。
谈到徐州的老家,他自信地说:老家比租屋大而且整洁。老街深处的一居室老宅早已斑驳陆离,木质楼板,扶梯吱吱呀呀作响,前门口的老土灶早已废弃,后门口摆着爸爸简陋的床铺,红色的两张本质椅子特别醒目,显然好久没人坐过。
谈到未来,他说:爸爸没有说过。 类似的家庭,不少。39个孩子39个家庭,39个版本的故事,在角角落落上演;坚守与彷徨,自尊与卑微,幸福与艰辛,在每一段光阴里回响。
终于结束了。13天访谈了52位家长,其中13对夫妻同框,15位妈妈单访,2家爷爷奶奶出面,3个同学独聊,每户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边谈边记。
结束了,一段紧张纠结的时光。每晚匆匆丢下饭碗,带上水杯,循着导航,按图索骥,谈完这家又赶到下家,回家近十点,常常沉浸在唏嘘叹息里久久不能入睡……
一路走来,脑海里留下三幅图:路线图,家景图,访谈图。谁家远,谁家近,那家路好走,那家路难走,那家困难,那家条件稍好,那家父母重视孩子教育,那家父母很任性……
一路走来,仿佛时光穿越,在被“发展”遗忘二十多年的魏村竟然栖居着这么多讨生活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少则四五年,多则十七八年,或住活动板房,或住棚户,或住老宅,或住门店(鲜有买房筑巢的),无论看外观还是内饰都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一路走来,一边困惑,为什么住这么久的地方,如此简陋?整理修葺打扫归置有那么难吗?整洁干净不好吗?不是说环境育人吗? 唉!我该笑自己莫不是又犯了“何不食肉糜”的错!家长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偶有闲暇,玩玩手机,刷刷抖音,无可厚非的。 也许在他们心里那个远在故乡的家才是家,这里不过暂时安放身体罢了。 也有家长说:“习惯了。”一个七岁小女孩说:“有住的地方就行了,还要挑三拣四?”
遂豁然开朗。
40多年前,我村上小学及初中老师到家里,特别自豪,老师出粮票,家长供午饭,老师是座上宾,家长极诚恳。几天下来,学生的优点缺点,性格脾气包括家里的大事小事,甚至亲朋好友都掌握的一清二楚,孩子几无秘密可言,想在老师面前撤慌是难上加难的。所幸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辅导班,没有多少学习的负担,否则大人也不会那么轻松淡定。
现如今,学生在家骗父母,到校骗老师的现象较为普遍,玩电子产品屡教不改的事也是常态。究其原因,家校之间缺少了解与沟通,没了当年家校融洽的氛围,缺了明察秋毫的老师,少了真心实意的家长,让谎言有了可乘之机,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压力,让问题学生数量日渐增长,让一些事故也来的猝不及防。
何去何从?家访也许是精准施教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