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次三经的地理位置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在山东境内,还有一种说法是朝鲜、日本和山东,最后一种说法是在美洲。我们这一章节的重点不是解读东次三经的地理位置,以上说法等待专家去考证吧。
《东次三经》记述了从尸胡山到无皋山共计九座山的位置分布。这些山分布在今渤海之滨,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境内。因其山附近多水,所以野兽较少而多鱼类,如寐鱼、鳣鱼、鲔鱼、神兽蠵龟和长有六只脚的鮯鮯鱼等。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左歹右羊](xiang二声)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wan三声胡,其鸣自詨。
东次三经中的第一座山,名叫尸胡山。(从这座山的)北面可以望见[歹羊(左右)]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山下长着很多酸枣树。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与麋鹿相似,长着鱼一样的眼睛,这种兽名叫妴胡,它发出的叫声像是在自呼其名。
清朝学者郝懿行讲过妴胡的故事,嘉庆五年,他册封完琉回国的时候,途中在马齿山停留,当地人向他进献了两头鹿。这两头鹿毛色浅眼睛很小,就像是鱼的眼睛。进献的使者说这是海鱼所化,但是由于郝懿行对山海经非常熟悉,他认为这就是妴胡。他说:“鲨人化糜,海人常见之,非此。”鲨人化糜是什么意思呢,据说有一种鲨鱼上岸就能化作鹿,下海就能化作鱼,所有又叫鹿鲨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再往南行八百里水路,便到了岐山,山中的树木多为桃树和李树,野兽多为老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
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便到了诸钩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沙子和石头。这座山方圆百里,水中有很多寐鱼。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再向南走七百里水路,便到了中父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沙子。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再往东走一千里水路,便到了胡射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沙子和石头。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
再往南走七百里水路,便到了孟子山,山中生长的树木多为梓树和桐树,还有很多桃树和李树,草类多为菌类和香蒲,野兽多是麋鹿。这座山方圆百里。山上有条河由此发源,名叫碧阳,水中有很多鳇鱼和白鲟。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之鮯鮯鱼,其名自詨。
再往南走五百里水路,有一片流沙,再走五百里路,便到了一座山,此山名叫跂踵山。这座山方圆二百里,山中不长草木,有大蛇,山上有很多玉。山中有一个水泽,方圆达四十里,泽中之水向上喷涌而成,这个水泽名叫深泽,水中有很多蠵龟。水中还有一种鱼,它的形状与鲤鱼相似,长着六只脚,鸟一样的尾巴,这种鱼名叫鱼鮯鮯鱼,它叫起来像是在自呼其名。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詨。
再往南走九百里水路,便到了踇隅山。山上长着很多草木,有很多金和玉,还有许多红土。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与牛相似,却长着马一样的尾巴,这种兽名叫精精,它发出的叫声像是在自呼其名。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再向南行五百里水路,经过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无皋山。(从此山的)南面可以望到幼海,东面可以看到扶桑,山中不长草木,经常刮风。这座山方圆百里。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总计东次三经山系的首尾,自首座山尸胡山起到无皋山止,共有九座山,绵延六千九百里。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身,头上长着羊角。祭祀山神的礼仪是:在带毛的牲畜中选一只公羊作祭品,用黄米做祀神的米。这些山神代表凶兆,只要他们一出现,天下就会刮大风、下大雨、发大水,而使庄稼颗粒无收。
与之前的山系相比,东次三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里的山都是与水路相通,随意谭其骧先生在考证这一部分山的时候,认为这些山很有可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胶东半岛沿岸。他认为水路就是“遵海而行”。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山系的走向是南—东—南。谭其骧先生的考证似乎与这个方位不太相符,所以东次三经的山有可能是在内陆,但是水路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上古的气候和地理与现在有很大出入。有学者研究后认为,上古时候,胶东半岛曾经河网密布,而且还有很多大型的湖泊洼,当时的水路很有可能就是这些河流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