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虽是美德,度却难把握。
公公经历了央企、大学、私企三类单位。在私企工作的时候,收入激增,但中午却经常在馆子里吃面条。我当时觉得他太节约了,对自己不好。婆婆表示理解。她说:“我劝过你爸爸中午吃好点,他不听。他小时候吃过苦,我们那一代人就是这样。”
我也明白,公公节俭是为了谁。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画面:刚结婚时那个夏天,在家里餐厅,他站在窗边,语重心长地对我和小明说:“不要想着靠父母,年轻人要自己努力。”听了这句话,我有情绪,因为我是有独立精神的人,从小我父母就教我自爱自立自强。更何况,这样的话对刚结婚的本来就要强的儿媳妇说,是容易引起误会的。我对小明说:“你可要记得你爸爸的话,不要靠父母。反正,我是不会靠你父母的!”
若干年后,我才明白,公公是把我当成他自己的孩子,才会那样说的。
他说归说,却总是悄悄资助我们。他是典型的“克己”,对家人,对其家乡的亲邻,对同学同事,大方得很。
小明的消费观跟他父亲完全不同。那时我20多岁,我俩从市中心逛街回建设路,经常坐人力三轮车和出租车。但是有一点,车快到沙河东苑的时候,他就会祷告:“千万别被我爸妈或爸妈的熟人看见。”有一回,车到沙河,离东苑还有300米,他急忙喊停师傅,因为看见了爸妈的熟人。果真,那天就被熟人告了状:“你家小明会享受哦!”
回家后,少不了被教育:“该花则花,该节约要节约。”
我母亲,退休工资一般,却能攒下不少钱,她会理财,常年购买理财产品。
但是,有一年,她刚开始独居,每月吃饭开销很低。
儿女给她买的衣服鞋袜很多,她却习惯穿旧的,常常需要儿女催促才肯穿新的,穿的时候还要叨咕:“哎呀,不得劲儿。”“嗯,我知道你们买的都是好东西。好,穿,穿。”
能走路,不骑车;能骑车,不坐车;能坐公交,不打车不开车;能坐1元的,不坐2元的……这是一部分人的常态。
经济学家说,用耗时去省钱,是因为这个人的时间不值钱。
这一点,我不完全赞同。
我倒觉得这得看一个人如何看待和使用属于自己的时间。
比如我,需要赶时间的时候,会打车开车坐高铁飞机。
不赶时间的时候,我会在公共交通上看书码字处理工作,时间没有浪费。
2008年,儿子参加新加坡游学,同学听说后使劲劝我:“划不来,自己去玩,最多2000元。你这费用够三个人了。”我没听劝,物有所值,各有所求吧。
有一位同事多次问我。
“你为什么不买车呢?”
“我家有车呀。”
“我是问你在GA买一辆车呢?”
“为什么要买呢?只是为了上下班吗?”
“我觉得你可以再买一辆车,这样方便。”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这个问题那么执着,连续三个月,动不动就问我,甚至连汽车品牌都帮我想好了。
《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认为:贫穷最可怕的一点是,它会给你带来贫穷的思维。
有人认为要回避穷人刻入骨髓的节约意识。
我认为这里就涉及到“度”的问题:该省的一分不花,该花的一分不省。
问题的核心就在对“该”的认识。
不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节省,但不抠门。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节省,但不贪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