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的优点是基础知识扎实,缺点是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大学,读写水平很低,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没有指向核心素养,只是针对应试。核心素养是对知识的研究,研究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理论,全人之美课程就是研究的成果,教材和儿童课程时间分配上各占一半。何捷老师说目前教师培训效率很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和学生发展的本质是一样的,把老师带到学习区,不能待到舒适区,一个老师或者孩子在舒适区是不可能发展的。好的教练只会提醒你问题在哪里?直接指出孩子问题在哪里。老师担任着双重角色,一是老师,二是教练。在教学中一定要直接指出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改进,而不是一味地表扬、鼓励。老师专业发展,一定要走出舒适区,南明老师成长很快,原因是课程带动了老师的发展,不是我们培训出来的。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在观念的统一和升级,老师发展的动机是不平衡的。一个单元包括了课程和教学的所有内容。怎么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好?怎么教,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怎么教,学生觉得语文课有意思?
一、 怎么让学习变得有效?——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课文、交流平台、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重点:要让考试成绩好,要求老师要有语文清单意识,好的知识清单,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结构化的,重难点突出的。基础知识(字词句、语法知识、拓展运用)、核心能力(读写、口语交际、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把相应的题型呈现、练习。每个单元设计过关单,避免孩子会的还在练,不会的还放在那。用排查的方式把每个单元的知识清理掉。基础知识清单化,重难点穷尽题型。
二、 怎么让课堂生动起来?——单元语文素养的训练
1、 课堂怎样教得准确高效?涉及到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和落实。
2、 怎样吸引孩子喜欢语文课?学生不喜欢上语文一直困扰着我们。
(1)课堂吸引学生的两条法则:惊异与相关。
惊异:课堂要制造认知冲突,没有冲突的课堂是没有吸引力的,没有挑战,课堂上只是对孩子原有知识的重复,没有意思。引发惊异的策略:文本本身的冲突;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冲突。对“真相”的追求引发我们的关注和研究,这就是“惊异”。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把孩子再打回去,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我们明明赞同教材的结论,但是我们仍然要扮演教材的反对者,目的是为了激发的孩子学习兴趣,让他为教材辩护,在辩护的过程中,他的理解会加深。语文老师最难的是问题的设计,很难提出一个好问题。因为我们跟孩子看到的是同样的文本,我们很难比孩子的认知更深。
比如《丑小鸭》,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他本身就是天鹅蛋,他不努力也会变成白天鹅,他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我是把自己当成主人公,比如丑小鸭为什么要让白天鹅弄死自己,也不愿意在农场里生活?好的问题让我们洞见,在课堂上弄明白真知,而不是简单讲一个道理。然而让人惊异是非常困难的。
愚公移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搬家,还是移山?
精卫填海究竟是精神还是神经?
(2)文本与孩子生命怎样建立相关性?
《落花生》举例:
我们把人分为四类,比喻,好看就代表权利、财富、美貌……提问:孩子们,你们愿意做哪一类人?你父母希望你做哪一类人?如果你将来做了父母,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做那一类人?这就有趣了,这是相关性,文本和孩子产生了关联。他愿意做好看又有用的人。这样就把学习带向了深入,那么许地山的父亲希望他做什么样的人?做不好看但是有用的人,想让他做花生,而不是苹果、桃子、石榴呢?为什么?我们就讲:文章写于1922年,许地山是一个苦难意识很强的作家。不好看但实用,是特定年代的生存策略。那时,好看会招来祸患,时代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一样。要把所有的好看隐藏起来。今天时代已经变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变了。成就自己成就别人,才是健康的姿态。这样让文本和学生发生关联,孩子的智慧就在增长。在价值观上就要鼓励孩子成为既好看又有用的人。好看但不实用的人,我们应该允许他存在,也允许躺平的人存在,这是社会进步富足的标志。反对好看但有害的人,也反对不好看又有害的人。
三、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关系怎么处理?
本质上是知识构成的关系,双线组元,既有主题,又有语文要素,完成了知识的最佳结构,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好。怎么处理要素和主题的关系?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教学过程是从主题到要素再回到主题的过程,三类目标,三重境界,再加上有效课堂教学框架。
四、 怎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孩子不是在课堂上学习的,孩子是在课堂上交流的。强调预习,课堂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和交流。最近发展区,是孩子通过独立学习能够达到的最高点,他在同伴和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学会的,那是学习区,学生需要沉积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