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想,很多人当初一见钟情,后来分开了。比如Z和G。
而有些人现在依然彼此很好,甚至都带回去见家长了。
我不是说,不赞同谈恋爱,只是觉得,不应过早的就将时间的一大部分都用在这上面,相比于这,提升自我的价值,发掘自己的兴趣,更值得吧。
继续说开头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一见钟情,是因为对方的外表,和相应散出来的气质。可很多人外表与内心是不一致的。就比如说我,在前几次的心理团辅,大家都觉得我是个孩子,长不大的孩子,可能还是个家中的小公主。
其实呢,并不是啊,我的内心是很坚毅的,我的平静与单纯,乐观并不是不谙世事,对这世界盲目乐观,而是经历了很多,看淡了很多事,知道很多困难,眼前的很多事都不算什么。
当然,这也要与对方一见钟情的看人的本事和直觉准不准有关。
比如,有人能看出我内心的难过,背后的故事。他的动心是了解后的动心。这应该都不算一见钟情了,而是日子慢慢了解,发觉到她的更多,日久生情。
就像《十五年等待候鸟》,黎璃和裴尚轩。
所以,Z和G的分手大致也可解释了。G看上去是个温柔的小女人,笑起来很甜,也容易害羞,柔柔弱弱的,让人看了就会有想保护的想法。Z喜欢的可能就是这样的女孩子吧。
可随着我和G的深入了解,发现其实她的事业心还是有点小要强的,相对于我这种啥也不想争的。
G说她和Z分手是她提出的,她说,“让我做回我自己,不想总是在一起,自己少了很多属于自我的时间。”
是啊,可能当初Z认为G是那种小鸟依人的,会比较粘人的女孩子吧。但其实,G的心里还是想独立的。所以,也算是,外表和内心不那么一致吧。
再说我的另一个朋友,外表看上去大大咧咧,其实内心却是个小女生,会为了买件衣服,配副眼镜,选择困难症大爆炸……以为很理智的一个人,却常常会说出很幼稚的,跌出我的智商的话。
对啊,我外表是个温柔的妹子,其实内心是个男孩子呀。
不知道这在心理学上有没有什么解释,外表与内心的不相符,有时相反。难道是为了互补吗?抑或是老庄哲学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吗?
以《十五年等待候鸟》一句结尾:十五年,归来的候鸟带回了幸福。可爱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
相比较一见钟情,我更喜欢日久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