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有两个极富创造力的研究生,他们想出一个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的好方法,于是筹集资金创建了一家公司,此后又连续做出很多好的决策,几年后,这家公司成为美国股票市场上最有价值的一家,两位随之也跻身于世界富豪之列。
我想你已经猜到了,这家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谷歌。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好故事,两位创始人在做企业分享时,也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可是这真是个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好故事吗?
是的!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好故事,激励着无所年轻人开始创业。
可是我想说的是:每一个故事都是诸多因素、运气和实力组合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贴切的例子:
一个筏夫沿激流而下,安全的抵达下游,就此来说,他取得了成功,但我们来看过程的可能性:
1、他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根据水流的方向和缓急来判断礁石的位置,然后再用娴熟的技巧做出恰当的应对,然后安全通过!
2、他今天运气极佳,完美的躲过了所有的礁石,即使中途因为经验不足,犯了几个错误,但是恰恰误打误撞,反而躲过了几个关键的障碍,然后成功通过!
3、他今天通过的这一段激流,虽然水流湍急,但是没什么礁石,很幸运,平安通过!
4、他因为误判,撞到了几个礁石,但是万幸的是,都没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有惊无险,安全通过!
5、最近河段多雨,水位上涨,河水漫过礁石,木筏底部刚好可以从礁石上面掠过,安全通过!
。。。。。。
这样的可能性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
但是如果让这个筏夫做“成功”经验分享,他很可能就会夸大自己主观的能动性,譬如:正确的判断、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大脑会自动把一些不确定因素归类到自己的主观努力上。
譬如:很多人经常在有意无意中扮演着“事后诸葛亮”的形象,“我早就知道”“你看我早就跟你说这样行不通的 ”“都怪你当初不听我的”……
如果我们事前有所察觉,而结果一旦发生,我们就会夸大我们主观的“预测”和“判断”能力,
这样做通常出于以下3个目的:
1、推卸责任
前段时间公司的电梯坏了,一个主管在正准备乘电梯的老板边上说:“前几天我就感觉不对劲,就和他们说这几天电梯肯定为出问题。”
洋洋得意的认为这样就能撇清关系,推卸掉责任。结果老板很是无奈的说到:“那既然你都发现了,为什么不安排工程部过来排查问题,进行维修呢?”说完后老板径直走向楼梯,留下那个主管站在人群中颇为尴尬 。
如果当时他不是先想到推卸职责,而是主动承认是自己的疏忽,可能就不会落得个如此尴尬的境地了。
2、鼓吹自己
力求通过这种方式放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认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为自己增添世界更易掌控的错觉
通过这样的自我催眠,抵御内心的焦虑。这是个自我欺骗的过程,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那巧合当作自己对世界的预测和判断。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和意外出现,就很难接受。
另外我们在高估自己的时候,也会出现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误判,主要因为以下两种情况:
1、光环效应
“你这么帅,说啥都对啦!”、“他这么优秀,这事他做一定没问题”……
我们会根据他人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突出表现,而把这种光环罩在他所涉及的其他事情上,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星代言,实在想不明白,姚明一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对保险代言有什么很高的可信度,难道就是因为“投篮”和“投保”的“投”这个动词一样嘛!细细想来有些滑稽!
但是人们就是很难摆脱这种光环效应的影响。
2、用结果判断实力
对于两个之前你没有情感偏好的球队,就是因为其中一方赢球了,我们就会做出直觉性判断,这支球队比另一支更优秀,可是明明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起作用,譬如:主客场、临时的战术变更、主力受伤等等,但是大脑多数时间不去管这些,从而做出粗糙的判断。
综合以上我们能够看出,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左右着一个故事的发展和走向,我们不能盲目的通过表象或他人的简单分享,就做出判断。
盲目效仿那些“成功经验”,可能带来的结果却迥然不同,就像上文中筏夫第二种情况,明明是错误判断,误打误撞躲过一劫,然后把它转换成经验传授给我们,当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再去尝试时,可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当我们满鼻子灰去询问原因时,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你还不够努力和坚持!当然,我们并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分享者,因为他对此行不通,也并不自知!
文头谷歌的例子,还有个插曲:谷歌上市一年后,创始人想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公司,但买方却说以价格太高为由,拒绝了!我们现在要感谢他没有真的买下谷歌,否者可能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个如此伟大的公司!谷歌成长的路上,太多的这种不确定性因素!
要直观的判断故事的真伪,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
第一是可复制性!具备同样的条件,可推导出同样结果的概率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故事的真实性!
当然这也只是假设故事分享者说将内容属实的基础上的。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理性,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认真审视每一个试图迷惑我们的故事,要培养自己辨别能力。
以上思考分享给喜欢听故事的你,愿我们做一个会听故事,更会讲故事的成长者。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思考快与慢》读书感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