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写作的小伙伴们,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写作经历:
你的脑海里有个非常好的想法,努力写出来以后,发现似乎并不是你当初的感觉了。或者,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例如你想表达对自己亲人或者好友的想念,写下一段文字。但可能不是很满意。或者事件描述不充分,或者感情表达不到位,有些词不逮意的味道。
这是为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写作过程中你没有恰当地使用某一种表达方式。
这就好比戏剧表演中的生旦净末丑,角色不同,化妆打扮和唱腔都各不相同。该是旦角的表演,你可能用了末角的唱腔,虽然也在唱,但给观众感觉生硬别扭、处处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角色错位。
写文章亦如此。用对表达方式,方能文意相称,文气畅通。
1.叙述
什么叫叙述?
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
叙述,简单说,就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把要说的话说清楚,没有修饰,不追求华丽。
举个例子: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老舍《骆驼祥子》)
上述语段叙述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形,语言虽然朴素无华,依然能给读者真实有力的感觉。同时,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祥子是一个下层劳动者,没什么文化。他对外界和自身职业的感受,是粗浅的。如果用上一大段炫人耳目的描写,反而显得门不当户不对,文饰过盛。
如何用好叙述呢?
(1)在讲述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故事,我们要考虑用叙述。此时,要从事件、人物、以及情感表达的需求出发,如果内容和情感呈现质朴之美,那么使用叙述就恰如其分。
此时,语言质朴的叙述,往往能带来打动人心的力量。
(2)叙述之美,在于真挚有力。语言准确、干净,才能产生“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效果。
举个例子。“海水把岩石咬出了一个个窟窿。”这句话,不见一个优美华丽的用词,可海水的力量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描写
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如,余秋雨《都江堰》这样描写: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是都江堰。
这段话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默默无闻只知贡献的都江堰形象。先是在外在和长城比较,突出“节节延伸、细细浸润”的特点;接着,又从内在比较,突出“灵动、绝不炫耀和毫无所求”。比喻成母亲,形象生动地写出滋养万物的秉性。
描写常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之艳,春水之绿,如在眼前。这就是描写的作用。
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用在什么情况?
(1)刻画人物
(2)描写景物
(3)描摹物品
(4)描绘场面
(5)状写景象
为了让读者能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阅读感受,应该在文章恰当位置用好描写。
3.抒情
所谓抒情就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啊!祖国山河多美好!”就是一句典型的抒情。
抒情方式具体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诗、抒情散文中,抒情是主力军。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通过描写遭受凌辱和鸟儿形象的刻画,最后抒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是将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
咱们写文章,要打动他人,就要用到抒情。恰如其分地抒情,无矫揉造作之感,动人力量随之而来。
用好抒情,当注意以下两点:
(1)感情真挚。
真善美并举;假丑恶同行。抒情之美应以真挚为前提。为了抒情而抒情,虚情假意或者卖弄情感,就适得其反了。
(2)要有铺垫。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感情的抒发,是建立在一定的事件叙述或者某种现象描写基础上。否则,情感就无所依傍。
情动于中,不得不发,才是抒情的要义。
4.议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这就是议论!
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即作者发表观点、表明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议论,说长道短,论是说非。在写作时,更要进行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来影响读者。
在叙述或描写之后,能用议论点出自己的看法,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观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建立在上文对月亮阴晴圆缺描写的基础上。
运用议论,要注意上文有所交代,有所铺垫。
合理议论,避免空穴来风,空发牢骚。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准确性和严密性,是其语言上的特点。
说明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动物、植物、用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其中有一段: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这段文字是对荔枝膜加以说明。你看,作者对荔枝膜的位置和颜色,用“紧贴、内壁、白色”等词语加以准确描述,同时,还引用《咏荔枝膜》古诗对它进行生动地描摹。使我们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荔枝膜的特点。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通常用在哪里呢?
结合咱们新媒体写作来说,我觉得多数情况是用在对某一种产品、方案、服务等介绍之时。如在互联网平台,为了推广某一款智能手机,就需要用到说明了。
将帅英才,行军打仗,重在巧妙地调兵遣将;你我写作,妙笔生花,好在恰当地表情达意。
用对表达方式,方可:
深心巨眼识千古,五彩画笔作文章。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