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这里是小苏。
成都今天难得晴天,但一整天都蜷在家里,没有加入晒太阳大军。不过,在书桌倒是晒到了这场暖阳,有些刺眼,足够明媚。
就着阳光,翻看着《她们和她们》,看到了安小庆写的有关自己《一艘自己的涉渡之舟》,到这里才算真正明白,为什么她能写出《平原上的娜拉》,能写出这个农村女性真实的苦闷,让一次次尝试逃离的刘小样,再一次震颤众人的心。
01
大约是去年6月底,我在人物杂志上读到了《平原上的娜拉》,这个出生在关中平原,只读到初二的农村女性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在冗杂枯燥的生活裹挟之下,从未停止过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
20年前因为一档节目《我是刘小样》,她走进了公众的视野。直到今天,她的思想还触动着千千万万人。
她说:“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西安。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打破它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她说:“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的。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我想看书,我想看电视,从电视上得到我想得到的东西,——因为我不能出去。”
除了明显的性别议题,她还触及到了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意识。
思想是奔涌的洪流,而现实却是高不见顶的堤坝,禁锢,碰撞,浪头一次比一次高,疼痛感也一次比一次更重。
刘小样尝试过几次逃离,依旧没有找到精神出口,对远方世界的向往最终回归平淡的当下。她依旧种花,依旧会在家里一次次地思考,但终归躯体的平息,让她在这片平原长久地停下步伐。
并不是认为停下是妥协,这应该算一种选择,是历经千帆后与自己的和解。
02
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作者,四川凉山人,彝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
这个少数民族的姑娘,从小生长在父权制笼罩下的高山群落,“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中,彝族女性承担大量生产性劳动,却不能进入族谱,没有和男性一样的家庭财产继承权。没有生育儿子的妇女会被终生歧视甚至离婚,未婚女性在婚姻市场被明码标价,作为人力商品在家族间流通......”
安小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在这样的高山之中看见刘小样。“她怎么说出了我心里的话?平原上的她,对远方世界的向往,为何和群山包围中的我一模一样?“
最终安小庆成功飞向群山之外的远方,这一切得益于她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父母的开明。父母认为女孩也应当和男孩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享有获得智慧、自由和掌握自己生命的权利。他们教会了安小庆不沉默,不甘心,一步步将她送向了新的生活。
刘小样也曾有这样出逃的机会。王树生是普通又特别的丈夫,他与大多数男性一样,不能真正理解刘小样内心生出的纠结,也不能完全共情刘小样的处境。但他明白妻子灵魂里有一些燃烧着的东西,不出去看看她会备受煎熬。
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对妻子无条件的支持,“ 妻子决意要去远方寻梦,王树生没有阻拦。他已经明确感知到,妻子内心有一座火山。那座火山活过来了,妻子也醒了。他时常感到愧疚。如果家里条件再好一点,如果他不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如果结婚后他们不需要回到老家照顾父母,那么他带着她,到外面去打拼,去接近她对生活的那种‘抽象的想法‘,也许她就不会那么辛苦。“
03
安小庆到了山的另一边。丰富的大学生活让她开始接触浩瀚世界。她在大学课堂上,图书馆中,接触了她为之振奋的美。找到了自己为之沸腾的“文学理论”,在这门学科,她真正活了过来,找到了那扇望向世界的窗。她开始是思考关于女性主义的议题,开始用思辨的眼光看向这个并不理想的世界。
直到现在,这个社会仍充斥着各种既得利益者的“轻言巧语”,社会中不自知或不自省的“厌女”氛围。
工作这些年,见过酒局上,女性员工甚至是女性领导们被要求敬酒,被调笑;总裁们选秘书除了能力外还有身材样貌,秘书们总是被开着看似无伤大雅的“黄色笑话”;因为生育问题影响升职,很多女性不敢休产假,一直工作到生孩子前一天......
更多的“厌女”氛围,从小就被打上了思想烙印.
比如“男孩子小时候成绩不好,到了初高中就好了,女孩子后劲不行”这种不绝于耳的论调;又比如大学因为兴趣转到文学院之后,被高中理科班的同学嘲讽,脑子不好的人才学汉语言......
现如今,女权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会被叫成“女拳”“拳师“等等。但女权主义本质上是平权主义。“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并不想要成为拥有特权而不自知的傲慢的压迫者、混沌的剥削者。我们想成为的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发展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和损害他人的尊严为代价,不以贬抑其他群体的生命活力和将自己确立为第一性或者绝对主体为前提。“
然而,即使理性至此,仍旧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缺乏同理性,为此我时常感到遗憾,或许就像上野千鹤子所说“强者总是无需对弱者展开想象“。
即使,只是那些自以为的“强者”。
04
说点题外话。
看到安小庆对她大学时光的描述,看到她说“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课堂,是我所有求学阶段中最想穿越回去的地方。文学院的老师们,带我们进入古今中外人类所创作的如星空般无垠又迷人的文学经典和杰作中。“
我大学时候在干什么呢,在应付考试,在摆烂,在“欢乐”地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我幡然醒悟是在大四的图书馆,那时候跟随大流考研,开始跟着参考书一本一本地读现当代名著,莫言、余华、鲁迅、路遥、老舍、巴金、沈从文、钱钟书、毕飞宇、萧红......一本本经典著作,让我开始触碰到文学世界的大门,我开始爱上了严肃文学,开始求知若渴想要学习。然而,大四几乎已经没课,教授们精华的课程已经全部结课,这是遗憾亦是启迪。
即使后来没有考研,但我仍旧珍惜那段疯狂阅读的时光,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才知道阅读与写作对我的意义。
人总会以自己选择的方式过一生,偶尔回望时,会懊悔,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的证明。
05
做想做的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期望那一艘自渡之舟,停留在我不远的未来。
PS:思绪万千,却不好付诸于笔端。很多想说的话,没有讲,那就下次再说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