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等11部门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尝试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从各地各校活动方案来看,研学旅行活动尚存在“重游学轻研究”、“重实施轻评价”、“重规范轻个性”等问题,我们还需从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出发进行理解和把握,以使之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课程,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意见》定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是什么课程
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见》明确纳入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别是丰富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作为以考察探究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
属于必修课程。需在学生必修课时内安排,按《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含研学旅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课时,三者合计平均周课时:一二年级不少于4课时,三至六年级不少于5课时,七至九年级不少于6课时。
属于基础性课程。一般以集体组织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没有让每个学生依据实际需求和兴趣选择,因此不属于拓展性课程。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成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以“选修”形式学习。
属于校本课程。学校要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自主开发或在其他学校共享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怎么开发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通过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如下操作:
第一,安全第一,选择研学基地。选择研学基地,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结合域情、校情、生情,选择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第二,集体备课,做好课程设计。学校要动员各学科教师一起参与研讨和课程设计,根据旅行目的地特点及教学需要,设计学生的研学内容。研学旅行,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旅行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学习。经集体备课,要形成研学旅行教学方案。在方案中能为每一位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项目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在旅行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好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旅行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第四,成长导向,建构课程体系。作为校本课程的研学旅行活动,学校完全可以结合办学特色、地域特色及学生特点开展系列活动,为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构建课程体系。
怎么开展活动评价
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研学旅行活动评价。
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
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开展科学评价。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