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14阳货第十七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癸卯日,四月十五,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
一,孔子说,一乡中全不得罪的那种好人,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呀!
二,什么叫乡愿呢?
乡,首先是一个群体,其次,其群鄙俗,不是贤良集合的群体。按照孔子的意见,好人说你好,坏人说你坏,这才是真实的人。好人坏人都说你好,十有八九是假人一个。那么,有没有纯贤纯良的群体呢?有,志同道合的群体就是,比如说共学、适道、共立、共权者;比如说良师益友的团体,师友挟持,友以辅仁,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不客忽视。
原,同愿,谨愿的意思。
乡愿,就是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称许他谨愿,这叫做乡愿。
三,为什么说乡愿之人是德之贼呢?
孟子说,因为他没有主张,没有棱角,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看起来一付忠信的样子,行为也显得廉洁,讨好每一个人,还自以为是。这样的人,不能与他同入尧舜之道,所以叫他败类。
四,什么样的人是孔子主张的呢?
独立思想的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必然是特立独行之士,这样的人才有入德的可能,所以孔子说,选择狂狷。那些同流合污的,媚世伪善的,则断非入德之门。
五,愣头青是狂狷之士吗?
不是。
学以至圣。
不学而狂那是乱。
每个人生下来就是愣头青,有着一股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愣劲儿、纯朴味儿,但这不是孔子所说的狂狷之士。孔子所说的狂狷之士必是学习的人,这是第一因的,不可跳跃不顾的。
学习、但尚未达到化境、而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有主张、有棱角,这是可与同入尧舜之道的可造之材。
六,都是学习的人,为何分出乡愿与狂狷?
学习动机的不断修正、提纯,换言之,立志的不断修正、扩充,这是狂狷之质的形成机理;
学习动机掉到利字坑里,这是乡愿之贼的必由之因。
这还是义利之辨,由义可以谈利,由利则只能谈利。境界可以涵盖利,利上不到境界上面去。
所以说,志以率气,志是一种精神品质,却起到这样决定性作用。
做学问,这一点须细参。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