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到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太专业了。读到酒、茶、糖、烟的时候,感觉自己是食品学专业的学生,读到建筑与家具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听一个建筑学教授在讲建筑业的历史,读到纺织与服装的时候又感觉自己是纺织系的学生,角色转换太快,只能说要写成这本书真的是不容易,需要的知识储备量太大了。
本书涵盖了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科技发展一应俱全。以前听得最多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非遗,什么非遗博览园呀在哪儿都能听到,这是第一次接触物质文化的概念,物质文化,通俗的讲就是有形的部分,就是实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就是无形的部分,如方法,信仰等等,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看了文化这个定义,感觉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哈哈哈。
在这个科技发展如此迅速,诱惑铺天盖地,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读中国的传统都真的不容易,大家都在追求着速成的方法,最有效的方式,更不用说像坐着这样坐下来研究并输出这么专业的书籍,就像前面一段时间看《易中天中华史》的时候看到简介说易中天后来定居到一个安静的小镇潜心研究中华史。这些人真的是太伟大了。“东西”的历史不如“人”的历史那么好研究,毕竟东西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把自己的发展过程记录下来,而对于人干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至少还有二十四史。物质,就只能通过考古了,好在大多数东西寿命比较长,我们可以通过逛逛博物馆去亲眼看看,就像上次去成都博物馆看青铜器展,可以通过一边听语音讲解一边看展来了解每一件器具是什么,当时是做什么用的,但是有一部分器具,讲解的时候也只能说当时古人可能把它用做什么,可能也只有当事人最有发言权,我们都只是猜测,所以,要研究这些不会开口的物质文化真的很难。
我们常常听到最多的是衣食住行,但是书中作者的排序是食、衣、住、行。第一章的农业与膳食和第二章的酒茶糖烟都讲的是食,是的,吃饭其实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作为一个吃货,今天就谈谈吃。先是小麦、大豆、高粱等现在被称为主食的作物,先解决温饱问题,等这些作物能稳定生产不饿肚子了,就得想着要点下饭菜了,不能只吃米饭的对吧,所以慢慢寻找一些能吃的野菜,并把野菜改良培育成自己需要的品种,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饭菜有了,那是不是得有点饭后水果呀,哈哈,于是不同的水果也就相继出现,另外,饮食的一些加工方法也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慢慢进步,最开始是生吃,可能一场森林大火后尝过熟后的食品后发现熟食更好吃,于是就取火把食品加工成熟食,慢慢地,只是熟并不能满足要求了,熟也得是变化多样的,同样的材料要做出不同的美食,后来慢慢有了馒头,包子,饺子,肉羹等等,从蒸煮到煎烤炒炸,做法开始多样化,另外,古人的一大重要发明,泡菜,简直是绝了,成了大部分中国人的下饭菜。这也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发展和进步。酒茶糖烟,四个里面就有三个是我不喜欢的,只喜欢糖,哈哈,各种糖都喜欢,所以,真的是该我胖啊。在我看来所有的酒都难喝,所有的茶也都是差不多的味道,我就是那个不会品茶品酒的人,不过真的酒文化和茶文化还是挺博大精深的,价格从几块钱到几千上万的都有,高级一点的酒和茶在制作工艺上也确实特别的复杂,喜欢品酒品茶的人自然能品出其中的不一样。糖呢,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爱它的美味,爱它给人的愉悦感,恨它的卡路里,恨它让人衰老,哈哈,总之一句话,不怎么健康的东西往往都是很美味的,现在很多健康饮食人士返璞归真,开始提倡尽量保留食品的原始状态,尽量用蒸煮,少用油炸炒等烹饪方式,开始戒糖,认为糖让人老的更快,其实仔细想想,这不就回到了最原始的时候了吗,最开始人类只会用这些最简单的方式。我们身体需要的可能就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只是我们的欲望慢慢变多,外界的诱惑太多,人性的弱点太多,很多人可能也经常尝试减肥,坚持不吃油腻,不吃糖,不吃零食,但是总是坚持不了太久,而且还变得更容易暴饮暴食,如此反复,最终越来越肥,身体也越来越不健康。反正对于那些能坚持常年吃素,常年饮食清淡的人我是很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