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他们拿着9000的工资,租着市中心4000的带有大阳台的房子,下楼就是步行街,旁边就是商业中心。
朋友们都羡慕感叹:这才叫小资的生活。
实则他们的生活轻易就能赤字。
他们花着几千几万去上健身课,请一个月的私教就是6000+的额外支出,都快分不清是锻炼好身体才能挣更多钱,还是挣更多钱才能好好锻炼身体了……
他们每天花4小时以上的时间去挑衣服,买一件3000+的西装眨都不眨眼,还宣称这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明知自己是被欲望吊着,却就是想过把钱都花完的穷日子。
要我说,这群人是得了病。
自以为自己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仅仅是看起来很好,他们不过是在假装精致。
透支消费的习惯里,藏着低层次的认知。
被一些超前消费、锦衣玉食毁掉的女孩,非常符合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隐形贫困人口”。
度娘说:
隐形贫困人口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群体。从存款看,他们就是新时代里的“新穷人”。
现在那些寅吃卯粮的年轻人,其实就是一种隐形贫困人口,一千块钱的工资,过着两千块的日子,企图用貌似贵族的高级生活麻痹自己,他们享受着最好的美食,看着最美的风景,读着最好的书,穿着限量版的衣服,优雅的姿态享受着人生。
但是,真正的精致,从来不是表面功夫。
细细考量这些假装过着精致生活的女孩的心思,无非就是羡慕公主王子的美好爱情故事,以为自己有机会穿着水晶鞋参加一个高端的舞会,就会改变阶层,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是他们忘记了,灰姑娘本身具有良好的出身和教育,她的父亲是公爵,她不是因为一次精致的闪耀就获取王子青睐的。
最近因为“慰安妇”不当言论微博被禁言半年的aywawa——就是那个教授如何做个优雅出尘的女子的“网红老师”。
减肥,磨骨,温柔,变美,在自己的某宝网店,销售面膜,蛋白质粉等看似可以享受生活,优雅生活的一切产品。
但是对于民族的苦难历史一无所知,对于人的尊严视若无睹,这样的女孩终究配不上“优雅”二字。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是经历过大场面的女人,经历过商场沉浮,为几十万员工谋福利,为企业的发展披荆斩棘,留下巾帼红颜的浓墨重彩,才是真正的优雅。
靠自己的能力赢得高质量的生活,才是一个女孩最大的优雅和精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去了。
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
然而,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为了支撑虚荣,付出了十年的代价。
不是需求本身创造了消费,而是阶层攀比的心理激发了消费。
这样的心理,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被不断释放、放大,最终演变成了一股消费主义的滚滚洪流。
记得我小时候,看课外读本之类的,经常会讲到中国人喜欢存款,还举例说正因为中国不像国外那么喜欢消费,所以经济发展没有别人快。
但现在,我看到的新闻却几乎是相反的说法。
2016年的新闻,还在强调“中国人均储蓄超4万元,为什么你还不敢花钱?”
到了2017年底,变成了“中国人均存款才1.9万,钱都去哪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人均贷款逐年攀升。2017年,居民贷款已经在当年全部贷款中占比超过了50%,这还不包括那些乱七八糟的地下贷款。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的钱大部分都去了两个地方。
一是早买房。理由很简单,买到就是赚到。
二是高消费。理由更简单,买不起房,还不如好好享受。
所以,我们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不断上涨,亲眼见证一年又一年“双11”购物狂欢刷新的消费纪录。
在这两个“无底洞”的不断吞噬下,许多年轻人实际上早已过上了入不敷出的生活,成为了传说中的“无产中产阶级”。
就在不久前,我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
截至今年上半年,内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不仅远远低于预期,而且创下自2003年5月以来的15年最低。
这意味着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开始萎缩。
一向崇尚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中国人,终于被掏空了。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境遇,拥有对于自己充分的了解,才可以过好当下。
用优雅的姿态,通过踏实的劳动获取自己想要的精致生活,才是真正的智者。
对,就是这样的,我的自信闪耀的魅力,是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我不需要那些大牌的包包彰显我的品味,不需要在朋友圈晒精致的美食来显示我对于美食的独特鉴赏力,也不需要刷爆信用卡买一些超出我能力之外的东西。
就像任性的孩子,因为马爸爸的仁慈,我可以最低还款,换取眼前临时的安逸。
我要的,我自己努力去赢得,而不是假装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