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三脑理论学说
长期以来,人的大脑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尽管近年来借助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脑的认知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人类对于脑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关于脑的功能结构有各种说法,其中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的“三脑理论学说”能较好的解释脑和人的情绪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三脑理论学说认为人类颅腔内的脑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三个,见图表2-1。这三个脑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如同考古遗址一样,保罗称其为“人脑的三位一体”构造,分别为爬行脑、哺乳脑和智脑。麦克里恩认为这三个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
下面分别对这三个脑进行说明。
爬行脑:包括脑干和小脑,位于大脑的最里层,是最先出现的脑成分,进化时间上亿年,这是我们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大脑结构。无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还是直立行走的人类,都拥有爬行脑。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当感到恐惧时,爬行脑就会被激活,自动作出战斗、逃跑或静止的反应。 在爬行动物脑的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敏感、一成不变等,如同“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无休止地复制着相同的行为方式,不会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教训。这个大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大脑的这个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
当我们的生命或躯体遇到危险时,当我们需要迅速反应时,爬行脑会让我们能迅速对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的速度非常快,远远快于我们的意识。比如,当你的手伸向火炉时,在你的意识发现火炉是烫的之前,爬行脑已经调动肌肉把手迅速抽回来了。尽管爬行脑能够迅速反应以保证身体安全,但它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会混淆假想的威胁和现实的危险。当假想或真实的危险刺激爬行脑时,爬行脑都会迅速夺取身体的控制权,同时作出战斗、逃跑或静止的动作,来保证身体的安全。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爬行脑能很好地保障我们的身体安全,但它只有确认了身体没有危险,才会允许做出某些重大改变,而这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时机或阻碍变化的发生,甚至会阻碍你获得想要的东西。当我们被他人指责时,爬行脑很可能因为感觉到了威胁,选择呆滞或者逃避来自我保护,屏蔽掉对方反馈中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也错过了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严厉的批评他人时,也可能会触发对方爬行脑的这种保护机制,导致没有效果甚至引发冲突。
哺乳脑:又称情绪脑,包括脑的边缘系统(麦克里恩第一次创造了“边缘系统”这个词,用来指代大脑中间的部分,见专栏),如海马体、杏仁核、脑垂体和下丘体等,进化时间5千万年。与大部分尤其是进化早期的哺乳动物脑相对应。这个脑负责掌控我们的情绪、记忆和社会性的关系。如麦克里恩所说,情感系统一向是爱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么“宜人”要么“不宜”,没有中间状态。在进化的过程中,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才能在生存得到保证的同时,让种族得以延续,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当哺乳脑受到弱电流的刺激时,多种情绪(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等)便会滋生。虽然各类情绪在特定位置存留的时间很短暂,但整个边缘系统却似乎是孕育情绪、注意力以及情感记忆的主要温床。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例如,你对某物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和特别之处(例如,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
爬行脑和情绪脑经过漫长的协作,它们已经发展到可以密切配合的程度,两者共同连接身体意识和情绪意识,提供了主动记忆和当下意识。情绪脑会把过去学到的东西与当下体会到的东西结合起来,但不会考虑将来,不会看到长远的影响。
情绪脑的运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它反思记忆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当你投入某个记忆时,你就踏进了过去的某个时刻,重新体会当时的感觉,重新经历那个事件,就像往事重演一样。
第二,它喜欢让事物维持原样。当你感到对变化的抵制时,就是情绪脑在控制你的思想。当组织处于某项变革的初始阶段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倾向于抵制而不是拥抱变革。
第三,它考虑问题的方式是“是”或“否”,“对”或“错”,“黑”或“白”,没有灰色地带或中间地带。当人们处于争吵中时,情绪导致双方最在意的都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没有其他可能,也就导致争吵的持续和升级。
情绪脑最关注的是群体、家庭或部落的生存。由于这个原因,当一个人与组织成员共同朝着整体的幸福努力时,情绪脑会发挥到最佳水平。无疑,团队的管理者能够多大程度上通过情绪来引发团队共鸣,决定着团队的氛围和业绩。
专栏2-2:边缘系统
1878年法国解剖学家P.布罗卡提出“大边缘叶”的概念,用以指扣带回、海马回及其附近与嗅觉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1937年J.W.帕佩茨提出,在组织学上从海马到乳头体,经丘脑前核、扣带回再返回海马构成了“边缘环路”,这个环路与协调情绪等高级功能有关。帕佩茨的理论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也推动了以后的研究工作。由于环路内的联系复杂,密切,保罗.麦克莱恩于1952年进一步提出“边缘系统”这个概念。
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 ,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都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
边缘系统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损伤猴、猫、狗等动物的杏仁前核、海马、视交叉前区、穹窿、嗅结节及隔区,可使动物出现“假怒”反应或“愤怒的行为”。也有研究证明,如果只将扣带回损坏而不伤及大脑新皮层,常使动物的情绪反应减弱或不易出现。发怒的阈值升高,出现一种“社会性的淡漠”或是“失缺恐惧”的症状。这时,动物对于平常必须躲避的有害刺激,表现得无动于衷。
切除猫的杏仁核之后,出现与情绪反应有关的性功能亢进、性反应增强。切除猕猴的杏仁核,可使其行为在群居生活中由统治者的地位变为从属者的地位。临床研究表明,损伤边缘系统较为广泛的区域之后,病人极易发怒,在社交场合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和利用动物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也很相近。
研究者曾将电极埋在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的其他部位,而将控制刺激开关的开关安装在实验箱内,使动物能够自己操纵,进行“自我刺激”。结果发现,动物的这种自我刺激有时每小时竟达5000次之多,如果不加干预,它可能持续到出现衰竭。引起自我刺激最有效的区域为下丘脑后部,即乳头体前区,其次为中脑被盖部分、隔区、内侧前脑束等边缘系统部位。
虽然边缘系统中许多部位的活动都能影响或产生情绪反应,但就整个系统而言,则难以定出某种情绪反应活动的中枢代表区的严格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情绪代表区在边缘系统内部有广泛的重叠范围。
情绪脑关注的是当下,而真正将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是可以关注未来的新皮层。情绪脑与新皮层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联合操控着脑的高级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
智脑:即新皮层,端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脑或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全部囊括在内,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进化时间200万年。新皮层对应的是灵长类哺乳动物脑,人类当然包括在内。正是它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麦克里恩将新皮层称作是“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人类大脑中,新皮层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睡眠时新皮层处于休息状态。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对“为什么智人能最终占据食物链的顶端”这个问题解释道: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只有智人能够谈论一些不太可能的事物,相信一些不太可能的事情。“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虚构的故事。不管是《圣经》的《创世纪》,还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世记”,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其实都是一种想象。这样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
新皮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的左右脑。左侧的脑皮质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右侧的脑皮质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并且,右脑更多地决定了人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音乐感与艺术性,而左脑则更多控制着人的线性逻辑,理性思考与言语能力。
智脑的运作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图像定向的。做成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先看到它。就像我们都是先有设计图纸才能建房子一样,我们只有在大脑里真正看到想要的成果,才有可能将这个成果变成现实。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的“结果导向”。
第二,它不接受否定词。也就是大脑的注意力法则:你越注意什么,什么就变得越清晰。即使你想否定它,你也会越否定越清晰。比如让你不要去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出现一头粉红色大象的样子,而且越不要想,图像越清晰。
对于人类的这三个脑来说,越早进化完成的脑其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在关键时刻越能够获得掌控权。比如当我们面对突然冲过来的汽车时,爬行脑会立刻调动身体的肌肉产生躲避的动作,之后情绪脑会有“后怕”等情绪,最后智脑开始分析原因,采取进一步的行为。当我们处于激烈的情绪之中时,大脑的理性分析停止了,让自己平息下来变得更加困难,这是由于此时我们处于情绪脑的掌控下。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情绪非常强烈,就可能屏蔽掉智脑的分析,开始通过争吵等方式来解决冲突。在争吵的过程中,智脑反而开始为争吵提供信息,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现代科学认为杏仁核是掌握情绪的部分,杏仁核的反应速度是15毫秒,而大脑皮层的反应速度慢得多,是100毫秒。而且当杏仁核进行着激烈的情绪反应时,会阻断大脑皮层的反应。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1.1 认识自己的潜力
1.2阻碍潜力发挥的因素
1.3自我效能
1.4自行负责
1.5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认识情绪与压力
2.1大脑的结构
认识情绪与压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