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蒙友人烨博士厚爱,寄给我一套《郦波品诗词与人生》丛书,因她和女儿都是郦波老师的忠实粉丝。虽说其中大部分诗词都已熟知,可是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也很想一探究竟。
细读之下,果然让人手不释卷。精心挑选的每首诗词,老师都用他通俗流畅的话语;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贮备;独辟蹊径的见解,使人产生了不少新的领悟和体会。
虽说目前只读了两册(共有四册),已经按捺不住内心思潮的冲击,想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人生三步曲。
哪三步曲呢?那就是发现自我、坚持自我、超越自我。
一、发现自我
“诗言志”,每首诗词的诞生,都与作者的身世经历、生平遭际、创作时的环境和心境息息相关。看似简单的一首诗背后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经历与心事。如郦波老师解读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众人皆耳熟能详。也知道这是柳宗元遭迫害被贬谪到永州所作,也能体会出诗的场景幽冷凄清,诗人的清高孤傲。
但郦波老师解读:“柳宗元要表达的难道只是寒冷下的孤独与悲愤吗?”,“在一片逼仄的时空里头,一片凄清寒冷的氛围中,却凸显出一个鲜活伟岸的灵魂。”
柳宗原在漫天风雪中找回了自己那颗孤傲,清澈又干净的灵魂,达成与自我的合解。从此与永州山水合而为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于谦在十七岁时就发现了自我具备一种刚毅果敢的英雄气概,写下了《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后来果然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成为了民族英雄。
发现自我,是多么难能可贵。发现自我,才能在尘世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在万丈红尘中,不至于被俗事所掩埋,被挫折击败。
二、坚持自我
与柳宗元相比,同样被贬谪的刘禹锡就豪放多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二十三年的折磨带来的是什么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还有两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郦波老师评价这些诗都体现了刘禹锡的豪放,是“ "坚持自我,是做自己,是英雄本色的豪放。”
有一位老先生都七十岁了,还在坚持做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竹石》据说是郑板桥题在他七十岁左右画的一幅《竹石图》上的七绝。
柳宗元在江雪中找回了自我,刘禹锡、郑板桥们更是坚持了自我,他们“虽历经磨难,历经风雨,但磨难和风雨,使他们那个精神的自我却越发强大,越发超卓。”
书中说到,人生真正的智慧,不是“我与世周旋”,而是“我与我周旋”。在生活的迷茫中,找到自我,坚持自我,与自我达成和解,不内耗,不拧巴,不纠结。
三、超越自我
果然,精神的高蹈者认知都是一样的。郦波老师提到儒家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在听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时,她也一再强调,人不但要成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如何才能超越自己呢?一方面就是王阳明的“事上练”,《传习录》有云: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另一方面,就只有读书了。读书才可以“开茅塞,除陋习,得新知,长见识,养灵性,增智慧。”
幸而,华夏文明中有诗词;幸而,诗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幸而,大家都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心。
感谢那些为我们注解、讲解诗词的学者。让我们领悟到诗词之美和它们的精神力量。再次感谢友人的馈赠。
远方仍在远方,把诗词带回家吧!
202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