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日课006|鸟类学家想告诉鸟的话
今天的这篇日课,是我给隔壁《超级个体》专栏的作者古典老师的新书《跃迁》写的序。之所以发在这里,是因为这篇序言中想说的话,我也更想让你知道。
古典老师早年是新东方名师,现在专注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顾问工作。他经历过高强度竞争的大场面,指导过职场新人和行业高手,影响过很多很多大好青年。他在“得到”的专栏《超级个体》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本《跃迁》,是古典给读者的最新奉献。
书中有英雄的成败经验,有科学家的严格研究,更有古典老师从第一线获得的洞见。书中思想代表了时代的最新见识 ——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倘若有人不了解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这些思想的人竞争,岂不是非常吃亏吗?
读书行为带给人的是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可能有的人高喊着“努力!奋斗!”的励志口号埋头苦干,但是根本摸不着现代社会的门道 —— 而这本书告诉你怎样借助新时代的工具,怎样外包大脑。可能有的人把高手奉若神明,以为做事都要有“妙招”才行 —— 而这本书告诉你所谓“妙招”恰恰是落了下乘,系统化的进步靠的是“51%的效率”。
所幸的是你现在你已经把这本书拿到手里了。可我又担心你读不好,所以我想说说个人的一点浅见,这本书到底应该怎样读。现实是,就算你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有些研究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会忍不住总结一套科学进步的规律,告诉科学家应该怎样搞科研。可是物理学家费曼是出名的反感哲学,他有一句话说,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之于科学家,就如同鸟类学家之于鸟。
鸟们并没有接受过鸟类学家的指导,但是鸟都飞得很好。那科学家为什么要听科学史家的话呢?
我对费曼这个类比有点不以为然。鸟天生就会飞,但科学家可不是天生就会搞科研。我听过一些科学家的经验之谈,也读过“科学史家”对科学方法的归纳总结,我只恨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就连费曼本人,也忍不住在不止一本书里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论,以及对“科学”这个行业的看法 —— 他想让年轻人知道,而年轻人也的确乐于学习他的经验。
但是如果你去问费曼、或者任何一位某个领域的高手,他们大概不会说,我作为一只鸟,是因为通读了鸟类学家的书才飞得这么好 —— 我飞得好是我自己的事儿。
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这书到底应该怎么读,这经验到底应该怎么用呢?
对此我有三点意见。
第一是“模仿”和“创造”。读书的错误态度是既然别人是这么、这么、这么做取得成功的,那我就必须也做这些。更错误的态度是既然书里没说有人那么做过,所以我就不敢那么做。
其实你仔细读书中这些案例,高手的名字之所以跟这些道理联系在了一起,是因为这些道理是他们首创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模仿者,他们是主动的创造者。只会被动模仿,不能算你学到了 —— 你得主动创造才算是真的学到了。
当然,创造也不一定都是凭空而起,你可以创造性地借鉴。比如书中讲到,巴菲特就从棒球手的训练中学到一个道理,用在了投资领域。那你如果也把这个道理用于投资,你就是还没学到家。你得能用到别的领域才好。
第二是“方法”和“事业”。这是一本讲做事业的方法的书。你要干一个什么事业,用上这些方法,可以加速进行,甚至事半功倍。 成绩 = 事业 × 方法。
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事业,光知道这些方法也没用。如果一个人埋头苦干事业,另一个人整天钻研方法,我们无法判断他们两个谁更可能取的好成绩 —— 也许第一个人更靠谱。你得先有个孩子,才谈得上钻研育儿科学,先有个事业,才谈得上学习方法。
这个事业最好是比较大的。如果你只想要生活中的“小确幸”,这本书就只能给你提供谈资而已。 只有大事业才配得上“战略”二字。
第三是“全面”和“一点”。我们是不是非得全面了解了高手的方方面面,才能出发去成为高手呢?当然不是。你坐在电视机前把各国游泳教学录像都看一遍也没用,直接下水游才是最好的办法。
你根本不需要掌握这本书里说的所有方法。你真正要做的是一边实践演练一边借鉴方法。也许书中的某一点正好对你有所启发,然后你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那你就可能打败了绝大多数人。
在践行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有各种体会、各种经验 —— 那时候你回头一看这本书,可能会有新的启发,更可能感到不谋而合。那时的再次相见,岂不是比这时候的切磋,更有意思。
古典训练过很多鸟,你听他的没错。你读这本书不是为了也当一个鸟类学家,你想当一只飞得更好的鸟。
万维钢
古典老师也向咱们日课的读者提了一个问题: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正逐渐减弱,作为一个现代人,该怎么处理个体和组织的关系呢?期待分享你的看法,到下周三晚上10:43,点赞最多的5名高手,古典老师会寄送5本签名版的《跃迁》给你。
戳此,拿下《跃迁》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