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中国古代诗歌写作方式,赋,这是直接的铺陈描述,这语序轴和联想轴有关。比如《将仲子》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强”,这里的写法和语言排列的次序有关,排列的秩序,直接影响效果。而“懒起画蛾眉”则和联想着有关,“蛾眉”直接想到把峨眉的美好的容貌比作,才智之士品德的美好。正因为此,所以我们看一个直人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他写作的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经历。
王沂孙这个人,他没有做过官,所以历史上没有他的传记,我们不知道他具体的生平,初生年月,只知道他出生在南宋理宗时代,他是经历了南宋败亡的一个词人。亲身经历了这样惨痛的词人,他写的词要和他那时的背景结合在一起。
这里叶嘉莹先生主要分析了王沂孙的作品《天香》中的《龙涎香》,他的词上次说过,有很多人称赞推崇,在清朝的时候。但民国的时候呢,有很多人贬低批评他,说他的词晦涩不通不连贯,如同谜语。这里再啰嗦一遍,其实慈善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感发如李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种那就是周邦彦开始的思力的词,王沂孙受周邦彦的影响。
《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搓风,梦深微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侯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比如《龙涎香》中的“孤峤蟠烟”的“蟠”字就用的非常的好,使我们对于它的主题所写的“龙”,更有了一种联想。再比如“骊宫夜采铅水”,“铅水”两字,又会使人联想古代的皇帝。,铅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就有一种暗示国家败亡的意思。可以说王沂孙的词一方面具有深思,一方面也有锐感。
这里叶嘉莹先生又强调了词这个文学体系,词是中国文学体系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体系。在中国文学传统一向说文要“载道”的,诗要“言志”的。诗本来是突破了我们的载道和言志的。可是后来慢慢的,又逐渐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咏物词也随之而生,然后又再次用了温庭筠和辛弃疾的词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