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日阅读了《从0到1》这本书,与其说这本书是讲商业,不如说是有更大的格局,讲述了一种开拓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阅读者开启了新的创新思维方式,即与其从1到N,不如从0到1。在阅读竞争意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结合了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形势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思维的风暴。
作者讲到,商业避免不了竞争,争的东西显然很多,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除了给人幻觉外,竞争还让人分心。所以规避竞争才能打造垄断企业,垄断的方法是首先要通过创新,占领小市场,然后扩大规模,其间不要去做破坏性创新。
这一章给我的启发很大。我常在想,互联网世界发展到现在,产品之间的竞争到底争的是什么?近几年,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是分庭抗礼的,几乎各占小半江山。但是还记得2013年,面对许多音乐app市场里的大佬级产品,网易云音乐还没诞生,但是网易产品团队毅然决然撕开红海市场,走情怀,走气质,走体验,强行在音乐app市场中占据了一番天地。云音乐就是用竞争者的姿态去寻找弱点,比如个性推介比如评论,这些可以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创新。包括个性推介的算法,还有UGC的评论模式。但是,qq音乐等app在网易云音乐这个产品获得巨大的成功后,也补充了类似的功能,似乎也具备了竞争能力。前段日子,网易云音乐由于版权问题,下架了周杰伦的音乐作品,引发了用户的大量的不满,骂声一片。版权问题一直是网易云音乐的痛症。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产品之间的竞争究竟争的是什么。是硬实力么?是普通初创公司无法掌握的庞大的能力(资金,渠道,资源等等)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普适大众需求的产品都掌握在互联网巨头手中的原因,因为在产品更容易复制和效仿的世界,去做渠道,去做普惠(砸钱),去做内容生产等等,才能使一个产品生生不息。
而这样的成本,不是任何初创公司可以承担的。这样的产品,没有资源争不起,没有巨大的团队,也争不动。那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与其纠结如何争,不如去规避竞争。这几年,比较成功的从0到1的产品,许多和UGC有关,这一方面也和当下互联网用户的精神需求有关,比如需要完成知识变现,也需要得到精神认同。但是我觉得更多的原因是,这些初创企业能够规避pgc内容平台之间激烈竞争的现状,通过用户来创造新内容来解决能缓解部分资金压力。而且UGC上可以有很多创新点和玩法。比如抖音就是通过UGC来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除了内容外,还有两个移动互联网里比较火的产品词汇是电商和社交。有趣的是,电商、社交、内容这三个词各自组合我们都能发现很多具有创新思维和需求层级较高的产品。虽然可能产品的侧重点不同罢了,但他们大多去规避了许多直面化的竞争。
可能有朋友要提出问题了,明明大家们都在电商、社交、内容上玩花样,那么各个领域内就不算是竞争么。当然算,但是他们都有巧妙规避了大程度竞争的方式。不谈范围的竞争都是耍流氓。如果我是一家镇上的炒面馆,对于只爱吃炒面的用户来说,我就是垄断。但是如果这个用户是爱吃其他面的,那么我就和其他面馆存在竞争。如果这个用户是爱吃各类食物的,那我可能和整个镇上的饭馆存在竞争。同理的,各类app百花齐放,说道理无非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五层需求罢了。但是很多app都能巧妙地规避大程度的竞争,是因为他们去把用户画像定位得更加精准,把用户场景更为具象化,做了小范围的竞争。
至于如何规避,最重要的还是就要用细分的手段去寻求一个市场的突破口,那个突破口所面临的竞争是相对小的,且用户存在长尾特性,即在传播和渠道上增大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聚集到数量可观的用户。其实这说说挺容易的。但是真正要去实现的时候,是特别难的。比如抖音,他细分了内容市场,巧妙地在喜欢拍摄有趣搞怪的自带魔性BGM短视频这个需求市场中寻找到了突破口,并慢慢撕开短视频这个大的市场,用户的输出也渐渐成为了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规避竞争的锦上添花的方式是创造新的玩法。说起这个,社交中,这几年精神社交产品和陌生人社交产品有很多新的进展。社交类产品虽然长期吸引老用户的应该是其中的氛围和关系链,但是初期去吸引新用户的一定是玩法。不管用玩法来确定关系链也好,还是用玩法来创造氛围也罢,这都是创新。比如最近在知乎上打广告打的火热的Soul就是精神社交的先行者之一。它这种以测试玩法来区分性格为名的星球的玩法就比较创新。而且这种功能的先行者一定具备了给用户新鲜感的前期发展优势。虽然我认为现在的人口素质还不能支撑精神社交产品的发展,但是以精神社交的噱头去做伪精神社交的增长也算是个有前景的社交化场景具象后的市场。
还有一种规避竞争的方式创造极致简约的用户体验。这个方式所呈现的规避是一种自信,是懒得争,让其他产品争功能争特色争内容,而我依旧专注核心用户所应该有的体验和核心功能。这点其实就更难做到了。虽然不太想举iphone的例子,但是还是想说iphone的用户体验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而互联网产品中,我最欣赏的是微信。因为微信并不是不去添加功能。而微信在从一个传统IM平台慢慢成长为一个移动社交类开发平台中,简约极致的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微信的迭代与发展都不会去影响到最基础的功能,而是用转移隐藏组织删除的交互设计策略使其新增的功能简约中又带有探索性等等。
互联网产品间的规避竞争不是不争,而是不去争正面战场,及资金源流量渠道等硬实力充沛的红海市场,而是去迂回中寻求新的视野新的立足点与新的创意。一旦进入互联网大战场,无处不是竞争,资金流量渠道也永远是竞争实力的主体,但是在产品定位时如果把大家忽略的需求、体验、玩法深入探索定位精准了,那便赢了先机。这是C端产品人非常值得思考的。作者在从0到1里提了一个商业的问题——“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产品没有成立”。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归结到更根本的问题——“还有什么样的体验可以垄断性地聚焦一种细分需求”。应该是个好问题,当然也是一句废话。不过把这句废话想想清楚,也不至于许多产品从定位时就宣告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