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获】
营造谈话氛围的核心在于打破思维的惯性,如果我们总是按照习惯的方式去跟别人谈话,你就会发现很难改变。每次结果都差不多,不尽如人意。随时提醒自己,目标、需求、工具。当对方处于“打”或“逃”的状态时,用几个方法把他拉回来。
【四种方法】
①塑造共同目的。
情景:当对方情绪暴躁时。
应对:我们都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吗?
②对比说明。
情景: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自己并不认同对方时,对方想“逃”,当对方说,那我就不管了。
回应:你那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好,我想跟你谈的是怎么能变得更好。
③标注对方情感
情景:当对方(孩子)情绪失控时。
回应:标注对方情感。爸爸那样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受。
④道歉或拔刺。
道歉情景:对方被你激怒了。
回应:如果为了权利之争,与对方大喊大叫,那就“失败”了。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尊重你,但是我们用学会尊重自己。道歉:我刚刚说的话可能有点过分,对不起!
拔刺情景:在还没谈之前使用。目的降低对方预期。打“预防针”,坦诚相见。
回应:今天有个事,可能会让你不开心。(比如幼儿园孩子受伤了,告知家长)
【“不”背后有个“是”】
产生讨论, 允许接纳对方说“不”。进一步看到对方的需求,让对方产生控制感。同时表达自己需求,最后达成一致,才是真正双方认同的合作协议。而不是“霸王条款”。
有时候对方并不是错,只是跟你想的不同。
比如:睡觉了?“不困”你现在不想睡觉,是想再看一会电视是吗?“是的”“你打算看多久呢?”“十分钟”(其实每次当接受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说时间的时候,她都不会说很长。)
【推荐阅读】:《掌控谈话》《认同》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自始至终寻找与对方的链结,共同维护安全氛围,途径就是关注双方需求,端正自己的发心。
求仁而得仁,那又何怨?
—————————————————————
【学以致用】
例如: 《你不听那我就不管了》
错误案例:让你早点睡觉,妈妈跟你说的话不听,那我以后就不管了。
正确方式:早上我们都很着急,我们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吗?希望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
所用方式:塑造共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