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古时候写作“弄唐”。“弄堂”不是上海的专属词,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江南古镇的弄堂诞生于南宋。
上海的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筑中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它不仅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而且是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一种建筑弄堂,上海人眼里的弄堂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欧美的建筑形式。它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有外来的建筑的因子。
《南京条约》的签订催生了上海弄堂的诞生。当时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直到1850年,在上海登记居住的外国人才210人。上海人不愿让外国人在把自己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外国人迫于这种压力,只能在上海租房子居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在率先上海建立了英租界,之后美租界、法租界、公共租界都纷纷建立。但他们明确承认租界内的土地主权是中国的,只是惟界内地产或房屋之售与或租与华人。中国人起先是不能入住租界的,“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但是在1853年,附近百姓受到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争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为了求生都纷纷进入了租界,尤其是江浙地区大量的富豪、地主、甚至连官僚都跑到了上海租界。中国居民大量涌入上海租界使得上海的房屋供不应求,外国人为了谋利,便积极建造房租给中国人出租。
终于,一种砖木结构的新建筑诞生了,它采用江南城镇民居的建筑风格,并以欧洲联排式住宅的为布局。它采用花岗岩或宁波红岩来做门框,而它的墙一般是采用黑色,形似仓库,且建筑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群体格局,因此这种建筑被称为“老式石库门”。
早期的石库门弄堂多建造在商业中心地段。沿街的石库门住宅的底层是各种商铺,对近代上海的商业发展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因为当时的石库门弄堂造价低廉,所以大部分上海居民都会选择把石库门弄堂作为居住场所。这种老式石库门弄堂主要建造于1870年到1919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弄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采用西方建筑的装修方法进行个体装修,房屋开始向着经济实用型改造。人们在老式石库门的基础上安装上了抽水马桶和浴缸,而且房地产商为了迎合小型住户的需求缩减了房屋面积。这种弄堂被称为“公寓弄堂”,是新式石库门弄堂的一种。其中公寓式弄堂分为三中,即独立式、半独立式和联列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石库门弄堂随着人们的需要应运而生。由于上海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一些中等收入家庭的大量增加,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上海人用新形式,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风格设计出了新的弄堂。而这些新式弄堂主要包括广式弄堂,花园弄堂等。
近代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当时有很多名人聚集于此。比如沈从文等一批在上海活跃的作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吴越文化,又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于是在上海“海派文学”落地生根。又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的《新青年》就在渔阳里一个老式石库门弄堂2号里进行编辑。再如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故居,是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三年。
时至今日,上海百余年来的弄堂大都以摩天大楼所替代,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其他事物所不能替代的。它非但见证了上海的兴衰和上海人民的日常生活画卷,更见证了旧文化的在历史中的悄然隐退和新文化的出现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