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了一通电话,跟大学毕业后有近一年没见的朋友没说几句就草草挂了电话,一年没见也不知道说起点什么,总感觉会有点生疏感的成分掺杂在里面。我问朋友,怎么不和以前的朋友多联系下呀。他说:“我比较内向,也没什么好联系的,有事联系就行了(大意如此)”
其实我听了后心里有点接受不了这样的对话,朋友之间如果单纯靠有事麻烦支撑的话这可能比不上你身边的同事或者是路边上打过招呼的路人。大学时候,一直有人跟我强调大学里的朋友才是值得走下的朋友,那个时候我也不否认这句话的真实性,毕竟我的大学里面交到了很多朋友,也不乏狐朋狗友。
毅然决然的出来后,还是因为大学里五湖四海的朋友的帮助才让我扎根而发芽,于是乎加深我对大学里的朋友的认可度。出来后有的人跟大学的朋友一起去创业,打拼,上班,吃苦,也有的人一个人一意孤行的跑出去,不想依靠身边的朋友,但是联系总归是不少的,给不了经济上的帮助总能给予一点精神上的资助。
像我一样,我自嘲是一个特别看重这种情谊的人,却也会忽视很多以前的朋友的感受,偶尔想起来了就会联系下,在这方面我们也许都是一个内向的性格,联系了也不知道说什么,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后续聊下去,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反观身边的小伙伴又何尝不是呢?
就像周华健大哥唱的《朋友》一样,听起来很感人,每次去唱K都能时不时听到隔壁包厢里面传出这样一首歌,其次就是,小沈阳和高进的《兄弟》了,仿佛唱K男人之间必点不可缺。每唱一次都是声嘶力竭,将自己最大的情绪释放彻底,然而眼前的那一位却不是你想合唱的人。
其实没有多少的友谊是可以地久天长,按照网上的说法在茫茫人海中你会遇到的人按照比例算会有200万人左右,能叫得上名字,估计在2000人,能交流并交谈的,估计再200,。能成为朋友的,只有20人。最终能走到一起的,只有一个人。说得像找对象一样,朋友之间又何尝不是找一个能一直处下去的对象呢?只不过对象只能有一个,朋友可以千千万(当然是一种浮夸的说法了)
前几天聚餐的时候看到我的上级几个在一起聊起了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几个人大学到现在一起创业,关系如家人一般,这个上司的子女那个上司亲昵帮忙照看,就这样轮转的照看,在我看来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心灵上的慰藉,来上班的时候还不清楚他们是一个大学的甚至有两位是一个宿舍的伙伴,另外一个是隔壁宿舍的把,我记得,记不太清楚了。这样伙伴能有一两个其实足够你炫耀一辈子了。
想想我自己,看到这样情形当时的感触很深刻,也有类似可以说一模一样的经历,只是时间不长,可以说是个缩小版本。说起来也是怀念那时候做的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和朋友一起上过班,卖过电子产品,发过传单,总单纯的以为能这样和好友两三一起这样走下去。
然而现实击垮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冲散了一个又一个的幻想,因为家境的不同,因为观念的不一,更加因为某种因素的阻碍,让身边的朋友总是无法走到一起,以至于断了联系,便于黑暗的角落里寻找新的光明(小伙伴)按照固有化的思维继续前行。
在这个多变,鱼龙混杂的世界里我们很难再相信友谊地久天长,但无论如何,停下来休息的时候都应该去骚扰下久违的朋友,跟处对象一样,你不偶尔骚扰一下怎么知道有没有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