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先从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说起吧。
一天傍晚,我在家门口的新疆餐厅买羊肉串,站在烤馕饼的炉边等待我的羊肉串时,一对装扮时尚的年轻父母,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儿和一个年龄稍小点的儿子也来这里吃饭。刚走到店门口,小女孩就被烤炉边上摆满了的馕饼吸引住了,小女孩知道这个饼叫馕后,大声地对她的爸爸妈妈说:
我们买个馕好不好.......
爸爸这个是馕对不对.......
我想要吃馕......
我们买一个尝尝味道吧......
我想尝尝馕的味道......
我还没有吃过馕......
小女孩的说话声音逐渐从兴奋转为低落,而她的每一句话,都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任何回应。她的父母全程都在讨论晚上吃点什么,或者询问着服务员什么,遗憾的是他们甚至都没有低头看一眼他们的女儿。
这对父母讨论好要吃什么后,告诉服务员他们需要几串羊肉串。
然后,我听到小女孩轻声地对自己说:羊肉串也可以......
这句话是说给她自己听的,像是在安慰自己,却让意外旁听到的我,觉得很心疼。
想起了小时候,也是傍晚,爸妈带着我从学校走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卖螺丝的小摊儿,我吵着要吃螺丝,妈妈不给买,我哭闹着跟在后面走着,后来爸爸又带着我折回来,给我买了螺丝。
这么多年过去了,吃螺丝的情景和螺丝的味道早已忘记,但是闹着要吃螺丝的事情,烙在了童年的记忆里。
跟这个小女孩相比,我是那么的爱哭闹和不懂事,而小女孩却懂事的让我心疼。
但是,我又是那么的幸运,成功的通过哭闹,得到了父母的反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而那个小女孩,一遍又一遍的诉说着自己的需求,却得不到父母一丁点的反馈。
最近在看《被忽视的孩子》一书,对于被忽视的情感,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它是家庭照片中空白的地方,而不是照片本身。
它存在于那些“没有说”“看不到”“记不得”的童年中,不在“说过的”当中。”
在没有得到父母的任何回应时,小女孩没有哭闹,而是在安慰和说服自己,“羊肉串也可以”,可见这对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小女孩也许早已学会了自我安慰。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孩子真乖,真懂事。
但是作为看官的我,全程看到了小女孩和父母的对话过程后,感受到的只有心疼。这样的乖,是得多么的压抑自我呀!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总会释放,随着年龄的增长,要么他们会外化攻击别人,要么他们会向内攻击自己。
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最深。在儿童年幼时,如果父母没能给予足够的情感回应,不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童年期情感忽视会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与自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难道孩子要什么,就要给什么?难道孩子通过哭闹要挟,父母就得妥协?
首先,我并不赞成毫无原则的妥协式的教养方式。但是孩子的情绪,哪怕是家长们不喜欢的坏情绪,也一样需要被好好对待。成年人情绪低落时,需要倾诉、需要释放、需要安慰,甚至是大声哭泣,更何况是一个孩子,他们伤心难过时,最需要得到大人的爱和回应,而不是强烈制止,更不是假装看不见,不闻不问。
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哭,他的负面情绪没有发泄出来,创伤也就没有机会愈合。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情感不予理睬,假装看不到,他们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爱。
而正确的方式是,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有条件的对待他们的行为。我们需要给孩子哭闹的自由,也让他们慢慢明白:哭闹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哭闹之后的行动,这就是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
人类天生被设计成能感受到情感的。当这个设计发生短路时,首先这是由情感忽视的父母造成,后来继续由长大成人的孩子自己加剧,以至于整个系统都被抛弃了。
被忽视的情感,就是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而这无形之力会让长大后的孩子纠结在悲伤、焦虑或是生命的虚无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