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短短不足百字,相对于曾国藩家书的长篇大论,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而且它的内容也十分简单,所讲述的都是最简单最朴素,所有人都听得耳朵里生茧子的“滥调”。
“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以上就是其家训《示宪儿》的主要内容,简单吗?简单。自古以来,诗书传家者大多都以类似的价值观劝诫子孙,大同而小异,王阳明被誉为千古一圣人,他的家训竟毫无特殊之处?粗看如此,但实际不然。
首先,它的确朴实。那些想要从王圣的家训中找到成功秘笈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家训并不是你想要的成功学指南,他也不是要以这家训让子孙做大官发大财。他写下这短短的家训,仅仅只是为了让后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遵从于内心“良知”的真正的人。这一点是家训的最终目的,也是王阳明一生所要贯彻的理念。
其次,它在朴实中又显得与众不同,透露出王阳明高人一筹的智慧。
举一个例子,就以最普通的“勤读书”这一条来看。自孔子以来,儒家所推崇的便是一个“学”字,而“学”的途径则是读书,无数大贤讲读书的方法,说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循序渐进,要怎么怎么样,王阳明说,这些都对,但最重要的还没有说出来,他的意见是:读“好书”。所谓的好书,在王阳明的心目中,就是原始的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不仅佛道辞章之类的杂书不看,那些前人注解经书的著作也全都不读,他认为这些无益于激发人内心的善和智慧。这种看法是有些狂傲的,简直是将几千年来的往圣先贤都扫进了废纸堆,但有道理吗?好像的确有他的道理。后世对四书和五经的论述大多都已经远离了原始儒家的本意,而充满了歪曲与谬误。另外王阳明也不主张朱熹的熟读精思读书法,他提出读书不需记住,也不需理解,读书只是一种焕发你心中光明与良知的方式。
王阳明的思想是具有颠覆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开创性的,体现在他的家书中,也是如此。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这句话在其语境中其实是对世人逐利的一种批判。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利之一字的确是处于一种被批判的地位,要不怎么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说呢?但王阳明却否定了这种说法,他提出只要“良心”不泯,尽管逐利。他否定的是贪利之心,即为了名利而产生的一系列杂念和非分之想,这些念头会蒙蔽人的“良知”。这一看法一直为后世的学者所诟病,认为是这种好利的思想造成了晚明时代声色犬马,人人逐利的恶果。但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他从根本上是反对贪利的。
这就是王阳明的家训,看似平平无奇,却从深处泛出一种发自灵魂的闪光,那是一位伟大先贤的人生智慧,是他对其子孙的殷殷期盼。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3》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王阳明家训的大门,其通俗而浅近,易读而无门槛,很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