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突然灵光一闪,觉得大家看世界、看人,都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无论是世界还是人,大家看到的总是特别的局限。
在参加第二届生涯节的时候,和里面的某位老师的说法不谋而合,他说,世界是无穷大的,你所能感受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看不见的光波,听不到的声音是你所不能接收到的,或者说是你的认知行为里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当大家的理解能力、知识、以及所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纸片的世界,看到一个纸片的人。这时的世界是平面的,因为,你所接触的,仅仅就是那么多;这时的人也是平面的,因为,你只看到了你心中愿意看到的那一部分,你从没想过他还有其他的可能。
也正因为我们把世界看成纸片,把人也看成纸片,才更能显示出我们自己本身的局限性,缺乏同理心,缺乏宽广的视野角度。
这也是我自己最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些内心的独白,每个人都应该是360度,我不能只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管中窥豹地去看待这个人。很好的朋友,只看到他,我想看到他的一面;讨厌的人也只看到,我讨厌的那一面。其实,终究是我的世界不够宽广,所以我看到了才是如此的局限。
现在我经常会对自己说,你现在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只是局部,对方还有你很多没有发现的可能,还有你很多没有看到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你自己的喜好轻易去评价一个人,所以我总是可以觉得:嗯,这个人有他温暖的一面,有他阳光的一面,虽然我可能感觉不到,虽然我可能看不到。但这只是我的问题,我感受不到,并不代表他温暖不了别人。
终究是我应该要修炼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看人的角度,让自己整个人生也更加的立体,我不再是纸片,我的世界也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而不再是纸片的世界。
回想自己丫头片子的时候,那时的世界总是非黑即白,总是很轻易地去下定义,武断地去评价世界。那时,有点愤世嫉俗,现在看来,终究是自己的世界太狭隘了,思想也太狭隘了,才成就了这样的自己。
很感谢这两年来,我的世界不断在拓宽,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可能,让自己有更加强大的同理心,能很平常心地去看待别人的好与不好。其实没有所谓的不好,只不过是大家站的角度观点不一样罢了。
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孔子的中庸之道,果然是博大精深,因为中庸,可以说是没有对立面,可是,你又怎么去评断你的立场是对呢?所以,人生,从来本来就是在一个平衡的中心点里面,去360度地看看世界,不要轻易地以己度人,因为你终究不是他本人,你怎么去评判他人的一些做法和人生呢!
人的能力有限,如何360度去看世界,360度去看人?我们可以每一天,每个星期,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试着去拓宽我们心胸的宽度,走出那么一小步。随着日积月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即将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所看到的人也将越来越立体,是一个你眼中、心中所以想象不到的样子。
人一生应该是追求快乐,追求让自己的日子过得相对舒坦,追求慢生活,在平静中还能有点色彩。人是一个社会群居的动物,不可能每个人都和你的想法相契合,在这些种种磨合中,如果你能接纳更多的可能,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就不再是你纠结的方向,对于你来讲,他们就像空气一样,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当一个人说出跟我不同的观点,甚至说了一些我不喜欢的话,我深信我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人怎么这样,他的三观肯定有问题……但我更愿意,转身之后我能想起他与我是不同的,他的立场,他的生活环境,他的阅历跟我不一样,所以我应该接受不一样的地方,我应该要能理解,他呈现在我面前说的那些我所不能接受的观点。
当我们对待不认可的事物的反射弧,逐渐缩短时,那我们对别人的同理心也逐渐地扩展。
举个例子:当有个人做你不高兴的事情,你可能继而讨厌这个人,有可能会讨厌很久,十天,一个月……有时候,你可能不放在心上,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忘了?当你的反射弧越短,那你讨厌他的时间有可能只是一个转身,那你同理心也就扩展开来了,你变得更容易去理解他,那时你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也就更显得平和,你对他的接纳度也就更高,而你对世界的那种容纳程度,也在无限地扩展。
那时你就能明白,哇!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多元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思想碰撞?在不同的情境下这个人的想法,也许真的是年龄的不同,或者是情境不一致,但不存在对错,大家的背景不一样罢了。
愿以同理心对待别人与你的不同,甚至是不认可,愿以同理心接纳世界更多的可能,把自己的心界活得越来越宽广!愿你我眼中世界永远是多元化,人物永远是丰满,而你可以旋转着360度去看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