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阅读于永正老师的《再见了,亲人》和《白杨》课例内容,话题结合两篇课例,谈谈自己的课堂实践。
读完于永正老师的《再见了,亲人》、《白杨》两篇课例,我感悟最深的是于老师的阅读课堂,处处体现出他的“五重”教学法,质朴无华的课堂,却扎扎实实抓住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解文本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第一课时,于老师开门见山、直奔课题,由于两篇课例都是高学段学习内容,直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
比如《再见了,亲人》于老师提出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对谁说的话?通过预习,你们明白了吗?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及时补充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白杨》一课,于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只是写白杨吧?作者写的是哪里的白杨树?大戈壁又在哪儿?能够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那么《白杨》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就能够有了初步整体的感知。
然后是进入“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语句的意思,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在第一课时,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感知。在第二课时中,老师引领学生再进行逐段分析,抓住重点语段深入文本,品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话练习”是两篇课例第二课时的亮点:比如《再见了,亲人》在第一课时,学生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在第二课时,没必要再重复啰嗦课文内容了,于老师设计写话情景: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分三组分别以大娘的身份,小金花的身份,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于老师巧妙设计写话训练的环节,目的是不仅可以巩固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为了加深学生理解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体会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结下的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情厚谊!
《白杨》一课设计的是造段练习。运用两组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围绕课文中的这位叔叔,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在于老师的指点下,学生们在课堂上联系实际,顺利完成了举一反三的迁移创新环节,“造段”练习,把读与写完全融为一体,不仅让学生巧妙运用了这两组关联词语,还把当堂学过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深刻领悟到课文中这位叔叔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上周五我在教学二年级《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尝试着运用两篇课例中得到的一点感悟:
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刚好赶上3月5日学雷锋活动日,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播放《雷锋》的电影,学生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不仅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还还明白了雷锋叔叔所做的英雄事迹。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在第一课时,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当作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习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作者在“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中寻找雷锋的足迹,表达了雷锋叔叔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学生们深刻感悟到雷锋的精神之后,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向雷锋同志学习,感受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我也设计了说话练习的环节: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身边哪些同学也是活雷锋呢?感受到过他人的帮助吗?同桌之间先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
说话、写话的练习环节,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